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金实论·新金融如何发力实体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金实论·新金融如何发力实体经济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

金融助力“三农”市场前景广阔

来源:中国企业报  

李勇坚

目前,“三农”金融的发展存在很多缺口。

首先是信用缺口。信用信息不对称使得现有金融风险评估模型难以在农村直接应用,而基于农村社区的熟人信用模式与银行并不匹配,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地区的贷款偿还率和坏账率非常高,甚至可以达到城市的4—5倍。其次是物理缺口。我国城镇和农村每万人拥有银行类金融服务人员的数量比为329:1,物理网点之少令人吃惊。再次为农村金融资源缺口。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的6.4%。另外,农村金融网点主要从事吸储业务,针对农民的金融产品非常少,这造成了业务上的缺口。“三农”领域的资金实际缺口超过3万亿元。

在这种困境下,“互联网金融+‘三农’”有没有契合的可能性?答案是肯定的。“三农”互联网金融首先是合法的,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同时,互联网金融在很多方面促进了“三农”的发展,相较于传统金融具有更多优势。

首先,互联网金融能够突破物理限制。以互联网为手段,就能够使物理网点虚拟化,从而大幅降低成本。其次,互联网能够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可以设计更加灵活的产品,满足农民资金碎片化的投融资需求。从村镇的征信模式发展来看,慢慢地要从熟人征信到互联网征信。

从整体上看,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与体量都非常小。以P2P为例,在全国2000家正在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中,专注于“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不到10家。目前,“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主要有基于线下风控的P2P借贷模式,以翼龙贷为代表;基于电子商务大数据的模式,以京东、蚂蚁金服为代表;基于供应链、产业链为代表的模式,以希望金融为代表;众筹或类众筹模式,其中预售式众筹以淘宝众筹为代表;公益模式,以宜信的宜农贷为代表。

“十三五”期间,支持“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将形成。到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在“三农”金融领域的占比提高到4-5%左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