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城市首需大数据“生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季辰
大数据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已尽人皆知,就政府而言,本身就拥有大量优质的数据,但出于对公民及社会的保护,这一部分数据既让商业化数据公司“念念不忘”,也让各级政府谨言慎行。一攻一守之间,有关政府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就成为包括智慧城市建设在内的多项政策实施的关注重点。
大数据介入
“讨论智慧城市,我们就要剖析一下整个政府大数据产业生态。”数据堂的肖永红副总裁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政府大数据的产业生态,最基础的是数据基础层,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大数据或者是政务数据存储、管理和汇集;第二层是数据共享层,通过软件平台,把各委办数据接口打通。有了这两层还不够,因为只把数据放在那儿不行,得有人做服务和运营,这是数据服务层,在此之前,可能数据需要整合,这是第三层。第四层,就是数据运用层,交易和应用。
智慧城市吸引着很多政府的目光,这基于从“管理型”政府转型到“服务型”政府的必然,同时也在考验着政府大数据产业生态的构建,考验大数据企业的技术水平。
博图纵横副总裁石峰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很多为政府提供产品的企业责怪政府保守。其实是他的解决方案达不到要求,政府对核心技术蛮看中的,对平台的思想、架构,数据安全都很重视。”
专家认为,说道大数据应用,就开始老生常谈,大数据技术不是发展的瓶颈,政府在选择大数据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其次是项目落地具体方案,毕竟技术是持续成熟的过程,这仅仅是时间问题,而政府往往十分审慎稳健,“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网格式体现
众所周知,政府各级单位对公民数据实现了分门别类,如果能将公安、社保、交通、医疗、民政等数据打通汇总,对每一位公民就形成了公共服务数据,而这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
“把这些在政府数据库睡眠的数据进行激活、汇聚和交互,其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不可估量。”专家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认为,在我国智慧城市项目中,宜昌走在了前列,这个城市的大数据业务,就建立在网格化管理平台上。
“网格化就像地图的拼图,在这一个个小格子中,有多少居民、法人,他们在做什么等等信息,都呈现在一个平台上。”石峰告诉记者,信息的收集者就是“网格员”,他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每个人的移动终端,都安装对应的软件,网格区域内有多少居民楼,楼内住户、住户人数、住户用房性质、基本住户的人口信息等等,这些数据的实时更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因为这些数据后面,体现的就是政务服务的功能。
在很多城市中,人们虽然是纳税人,但感受更多的是政府在管自己,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石峰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宜昌有一次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出动时除了配备常规的作战装备外,还持有一个PDA。当他们到达现场疏散楼内居民后,便通过PDA点名,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有位老人不在其中,但他们的信息早已录入政府大数据系统,消防人员根据PDA所显示的楼层、房间,迅速冲进去,救出了老人。
高效化管理
“基于网格人员日常的数据收集,需要用时立即发挥作用。”石峰认为,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办理包括老年证在内的证明材料,通常要自行前往居委会等机构申请,但是在宜昌,居民年龄一到,系统就会自动启动证件办理流程,通过与全市人口信息库连通,直接读取照片、人员信息等,证件做好后,网格员上门送到老年人的手中。据介绍,新生儿也是如此,医院系统与人口管理系统连通,孩子一出院,直接上门登记。网格员手中的软件的派工单,就是驱动服务,智慧政府的城市服务,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从宜昌的范例来看,智慧城市的实施,像“网格员”这样的人力成本就不在少数。
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是否增加人力成本的疑问,石峰告诉记者:从实践中来看,政府的运营成本并没有显著增多,过去高昂的经费,是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导致人员过多。就宜昌来说,网格人员一半来自社会招聘,一半来自对原有协管队伍的整合,这支专职队伍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他们受政府管理、调派、招聘,但不属于公务员系列。这既减轻了行政性开支,随进随出的用人机制,还有利于办事效率的提高。目前,宜昌市的网格员在社区开展的服务有九大类近100项,被市民亲切称为“雷锋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