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中国制造外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中国制造外边
 

2014年8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度挑战中国:基础设施掣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印度挑战中国:基础设施掣肘

同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同为世界人口大国,又是近邻国家,有太多相似点的“中国龙”和“印度象”,其制造业水平和规模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自然成为人们关注和比较的对象。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长期以来,印度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金融和客户服务等业务闻名于世,就其制造业而言,印度制造业总体实力并不强,其质量、价格等诸多方面都缺乏竞争力,而且印度非常多的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生产效率也不高。

然而,资料显示,印度制造业其实也有过光荣的历史。印度现代制造业建立的时间比中国早得多。1851年印度孟买创立的现代棉纺厂,比日本早20年,比中国早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印度的钢和生铁产量分别为中国产量的8.67倍和6.56倍。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才全面超越印度。

相比印度的近邻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并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事实上,近些年来印度一直在制造业的道路上努力追赶中国,并相继出台了刺激本国制造业的政策。比如从2000年开始,印度就开始模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出台政策将出口加工区变成经济特区,支持和壮大本国制造业。2005年,印度更是发布《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明确提出与中国争夺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

印度在制造业方面凸显的信心并非没有道理。近年来,随着中国生产成本上升,欧美一些国际大企业纷纷减少对中国产品采购,并在印度生产。此外,一些中国企业开始西迁,搬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性价比更高的印度吸引了不少中国企业。

不过,专家认为,印度制造业目前还没有对中国制造业构成大的挑战,差距仍然不小。

陈乃醒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印度制造业赶超中国并不容易,阻碍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基础设施落后,迟迟得不到改善。

分析认为,中印制造业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方面,印度需要学习中国,包括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税收制度以及制定吸引投资的政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