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中国制造外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中国制造外边
 

2014年8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回归优势:研发与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美国回归优势:研发与创新

在美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语境中,制造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制造业产值达到2.08万亿美元,占GDP的12.5%。

制造业是美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到全美私营部门的三分之二,2013年仅英特尔的研发支出就达到106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研发支出的19%。

上世纪20年代起,美国以绝对优势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但80年代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以服务业为主。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开始反思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出“去杠杆化”,回归“再工业化”战略。

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购买美国货”、“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

2013年3月,一些美国企业相继将海外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或在美国投资兴建新厂,制造业“回流”似乎颇显声势。

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通过计量分析发现,美元汇率的竞争力、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廉价能源、与新兴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差距缩小等因素,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复苏。

“以消费电子的苹果和新能源产业中的页岩气为例证,目前美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卓越的设计能力。”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美国国会研究所的报告也指出,美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远远高于德国、韩国、中国等国家,并且研发活动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专家指出,从比较优势看,“美国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

“同制造业规模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研发强度不断上升,这为美国制造业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无论是中美两国在劳动力实际成本(相对于生产率)差距上的减小,还是美国能源繁荣与中国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压力的鲜明对比,都表明以往建立在廉价的人工、资源成本基础上的中国制造业优势正在消失。中国较为低端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制造部门将深受其累。”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晶表示。

专家指出,从美国制造业升级的经验可以看出,无论去工业化,还是制造业回流,制造业升级都是科学进步、技术突破与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的结果。

“强大与前沿的科技研发、技术突破,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力相结合,是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背后的核心支撑。为此,应该学习美国的科技研发体系,从教育体系到科技人才建设,从研发支持到成果转化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潘向东指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