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乏力:产业空洞化加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日本制造乏力:产业空洞化加剧
王利博制图
上世纪70年代,当日本电子产品大举进入美国之时,美国企业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在国内相关产业的压力下,美国政府曾用反倾销、301调查和双边专项采购协议等多种方法试图“抵抗”,但都没能挡住日本货长驱直入。新颖、小巧、高品质和低价格,确立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十年的竞争优势。
直到90年代,日本都拥有令欧美对手畏惧的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因为掌控核心技术,它扼制了多数产业链的咽喉。”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表示。
不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的汽车、信息通信设备、电子电器等制造业开始不断向海外转移,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现象开始凸显。
日本内阁府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度,日本有近7成的企业在国外生产,创过去最高纪录,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国内的产业空洞化。
“较高的法人税、严格的劳工保护政策、缺位的自由贸易协定、电力价格高企、节能减排压力都是企业不得不走向海外的原因。”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张季风如是表示。
“日本政府最担心的应该就是产业空洞化问题,因为当前市场低迷,日本企业借日元升值之势转移海外,从而造成国内市场长期低迷。”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张玉来称。
有专家表示,制造业生产向海外转移,意味着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知识积累等经营资源的投入场所将由国内转向国外,向海外转移将提高经营资源的报酬。
“但日本外移产业有其特殊性。比如,日本外移产业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的出口导向型产业,转移后,企业降低了劳动成本,但由于日本产业的市场占有率高,当竞争只限于日本企业之间,即便生产成本下降,也不能从其他国家的企业手中抢夺市场,所以,产业整体市场难以扩大。”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而转移至国外产业的日本国内的失业者从事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这是造成日本制造业疲弊的重要原因。
而面对国内制造业不断萎缩、贸易赤字日益扩大这些问题,日本开始重新思考制造业重振之路,强调调整制造业结构,大力提高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过,有专家指出,单靠调整制造业结构不能缓解日本制造业外移造成的结果。
而从目前呈现的数据来看,日本制造业难言复苏。
数据显示,日本7月经季节调整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50.5,低于初值的50.8和6月的51.5。加之,6月工业产出降幅超过预期,越发令人担心制造业复苏步伐将放缓。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指出,把握各需求市场的特征、削减生产与开发成本,以及加快研发速度等更是未来日本制造业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