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盐商富甲天下那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的32%,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了世界8%的经济总量
来源:中国企业报
扬州盐商富甲天下那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的32%,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了世界8%的经济总量
扬州盐商营造园林成为当时的潮流
“百味盐为先”,如果没有盐,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自古以来,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东西,更与人类的生息繁衍息息相关,它创造了人类的古文明与繁荣,也带给人们无数的战争。
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3位盐宗,胶鬲是其中之一,作为盐商的祖宗被供奉,另外两位,一位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位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
商朝末年,一位贩卖鱼盐的商人因为有贤能之才被周朝的开创者周文王看中,被任命为宰相,此人便是胶鬲。后来历朝历代的盐商都奉他为祖师爷,应该说,胶鬲为后世的晋商树立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榜样。
在西周之前,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生产和运销食盐,由此诞生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盐商。他们垄断海盐生产、哄抬盐价,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成为地方上的豪强势力。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政府接管盐业的生产和经营,不但可以抑制豪强势力,还可为国家积累财富。这位政治家颁布法令组织专门的工匠砍伐山林、煎煮海水、生产海盐。他还大幅度提高海盐的价格,控制它的对内和对外贸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食盐专营”,开创了食盐民产、官府统购、统运和统销的食盐官营制度,“为富国之大计”,各朝统治者无不重视。
然而在中国中、东部广袤的大地上,除了海洋,就只有山西运城出产天然的食盐。
随着生产力和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口的大量繁殖,聚集在运城盐湖附近的人们开始逐渐向周围其他地区扩散。运城的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已经被贩运到中原各地。有历史学家认为,人类最初的贸易商品可能就是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最早的商人可能就是活跃在运城盐池附近的山西盐商。
于是,盐商从出现开始,一直在中国漫长的盐业发展史中,特别是在清朝和民国的盐业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里不得不说的便是带着梦幻色彩的扬州盐商的故事。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规模较大的海盐盐场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带。扬州方圆数百里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捷,是自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南漕北运船舶必经之咽喉。
由于淮扬自古就是税负重地,凭借特权,他们获得了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6个省份的巨大市场,而这6个省份几乎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而成就了扬州盐商的鼎盛,也造就了扬州的繁荣。尤其是清康雍乾年间,扬州盐商的财富和影响力可谓达到了极致。盐帮就是兴起于江淮流域,江南一代的富商巨贾或是草莽之辈往往呼啸一起贩运私盐以图牟取私利,这些人的贩运团伙就被称为“盐帮”。两淮盐场出产的淮盐在此转运南北各地,巨额的贸易利润和盐税收入都汇集到这个城市。
乾隆三十七年,扬州盐商一年利润有1500万两白银之多,上交盐税600万两,占全国盐税的60%左右。而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的32%,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了世界8%的经济总量,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扬州盐商”四个字也几乎成了盐商的代名词,而扬州一度成为古代世界城市中的首富。
那么,生活在全球最富庶城市里的盐商们又过着一种怎样的日子呢?这是当年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想知道的事情,他一生中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扬州游玩。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经在扬州做过两淮盐运使,两淮盐运使是管理两淮盐政最高级别的官员。每年的俸禄是213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60多万元。但是他实际上的各种收入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曹雪芹早年的生活极其奢华,这也是他能够创作《红楼梦》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