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大势·金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大势·金融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全球视野构建大国信用

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齐聚“发改大讲堂”,探讨信用强国路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克伟

圆桌对话现场

2016年12月10日,主题为“全球治理和大国信用”的“发改大讲堂·2016暨第3届人大管理评论”论坛在京召开。该论坛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华夏金标(北京)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杂志社、《中国企业报》集团共同主办。本次论坛是第三届人大管理评论,同时又是首次启动的“发改大讲堂”。

据主办方介绍,论坛旨在顺应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致力打造全球化、跨部委、跨学院、政研企等官员、专家和企业家聚集与交流的高端智库和开放平台。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原副院长、海军少将吴方臣,《中国企业报》集团社长、总裁吴昀国在论坛上致辞。武警重庆总队原副司令员孙克利向“发改大讲堂”赠送了书法作品。多单位领导及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共100余名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活动。

信用大国建设

助推强国梦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全球治理是世界和平共处和繁荣的重大话题,国家信用建设是国与国之间经济贸易的基础。

吴方臣以“经略海洋,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为题,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以及强化我国的海防力量保障,打造海军强国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吴方臣表示,海洋强国战略是我国向深蓝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因此,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对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着重要战略作用。这也是有效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的基础。

《中国企业报》集团社长、总裁吴昀国在发言中认为,当前,信用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事关国家兴亡和经济繁荣,个人信用关乎生存和事业发展。真正的世界大国必然是信用强国。衡量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只看人口规模或GDP,甚至也不是只看军事实力,还要看其信用状况以及价值观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赢得世界的尊重。

吴昀国指出,没有信用的国家将在全球交往中寸步难行,而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的国家,在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中更容易获得尊重和认可,会有更多的贸易和经济伙伴。探讨和构建大国信用,建设信用强国,进而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大国使命。吴昀国特别强调,本届论坛发起设立“发改大讲堂”,并把大国信用作为第一讲,选聘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成为论坛的学术委员和客座教授,积极探索信用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多管齐下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和视角谈了加强信用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研究员吴维海在发言中提出了建设“信用强国”三大路径。他认为,中国应在引领和推动全球信用标准制定与提升,建设信用大国、信用强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信用体系保障的关系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带一路”下一步能不能顺畅推进,取决于我们国家“走出去”过程中能不能妥善处理好一系列重要的关系。这跟中国信用程度、信用体系的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红表示,金融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抓手。但当前中国的社会信用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绿盾征信(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端军认为,当前国内征信服务企业还面临起步晚、起点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

河北省保定发改委产业处处长葛占雷认为,从整体来看,中国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随着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推进,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信用危机还是中国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葛占雷从创新改革推动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成立征信综合管理部门,整合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其次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信息评价制度。同时要加强信用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