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论衡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负面不新闻”下
央企更应信息透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金开平

“无负面不新闻”下央企更应信息透明

曾几何时,媒体圈曾盛行过一句话———“无负面不新闻”。近日,中石化的遭遇再次验证了这句箴言。

在一次论坛上,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因为一句“中石化去年日均被639人次骂”而被媒体紧紧抓住不放,成为了媒体挖央企负面新闻的牺牲品。

吕大鹏所讲述的是2012年的事情。当时,在国资委管理的央企负面舆情中,中石化占16%,媒体关注中石化的信息平均每天1522条,其中负面信息占42%。他以此推断出“每天平均有639人次在骂中石化”,而这些负面舆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媒体放大后传播的。

实际上,吕大鹏举这个例子之后,紧接着更表明了,中石化一年多来通过信息发布的公开透明化,在努力扭转企业的负面形象。2013年的正面信息大约占到90%,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中石化的企业新闻也从“救火式发布”逐步转向常态传播。

为什么媒体会紧盯央企的负面新闻不放?即使是正面新闻,也要做出负面的标题?答案恐怕还是那句“无负面不新闻”,负面标题更博人眼球,更能迎合大众的偏爱。

人们提到央企,第一印象往往是垄断、贪腐等,而央企在地震、台风等天灾中的表现以及此后的赈灾、援助却往往让人忽略。这主要是因为公众对一件负面事件的关注度要远远大于正面新闻。

应该看到,外界对中石化的“骂”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其实,这些“骂”不仅仅针对中石化,更多的是人们对垄断、贪腐现象的一种情绪宣泄。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更趋复杂、多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更加迫切,现实生活的诸多问题、情绪、愿景往往会通过一件事、一个点而爆发。

不难发现,这些“骂”声其实是对央企占据着优质资源的这种社会现象的宣泄。尽管央企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众多社会责任,但央企在人们的印象中的形象并不乐观。从表面上看,挨骂的是中石化,抨击的却是社会的一种不公平。

抛开此次事件不谈,中石化之前的“挨骂”未必是一件坏事,应该当做是给所有占据着优质资源的企业一副清醒剂。打铁还需自身硬,央企固然需要一切从百姓利益出发,把各项工作做得越来越好,把做的事情都晾晒在阳光下,但公开透明应该是所有央企避免百姓之骂的不二法门。

作为央企,把百姓之骂当做逆耳忠言和苦口良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何尝不是一种风格甚至是一种自我救赎。当然,作为媒体也不能定向思考,将社会对央企负面的关注度作为“新闻卖点”,乃至于正面新闻,也选择拟用负面标题以博得眼球。否则,简单的一个负面标题就可能让一个世界500强企业1年来的辛苦努力付诸东流,而这些,其实本就不应该是企业承担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