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论衡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企舆论宣传应探索新思路

本报的国企报道专题引起学界关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何宁李志豹

本报的国企报道专题引起学界关注国企舆论宣传应探索新思路

本报11月11日出版的国企报道专题和国企社会责任专题,引起我国经济学理论界的关注。在11日召开的国资委央企社会责任会议、12日召开的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次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学界专家学者看到11日的报纸关于国企的特辑后,纷纷对国有企业舆论环境及本报的国企报道发表看法。在充分肯定本报国企报道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上对国企误解比较多,应当改进和创新国企的宣传,国企的新闻宣传承担着重大的使命与任务,要大胆创新,实现理论与新闻的联动,探索国企舆论宣传的新思路。

国企舆论需要振兴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李省龙认为,现在社会上对国企舆论比较多,国有企业搞不好被人骂,搞好了还被人骂,弄得不知所措。其实很多问题不是国企本身的问题,而是国企的舆论环境建设问题,确实需要加强对舆论的引导。中国企业报为国企讲话,讲得比较充分。从11月11日这期报纸看,信息量很大,有36个版,特别是对今年国企的总结,也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宋国兴认为现在很多问题集中在国企身上,本来不是国企的问题也变成国企问题了。有些属于社会主义发展性质的问题,有些属于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有些属于宏观设计的问题。像社会责任问题,国企是带了头的,做得好。但是国企本身也有不少问题,例如国企工资标准问题,资源是国家的,干部也是国家任命的,但是工资由企业负责人定,就值得研究。中国企业报对国企问题的报道很充分,一些报道有学术性、有研究色彩。比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国有企业的地位也不能动摇。这些研究,对我们搞理论研究的人也有启发。新闻报道的很大优势就是与实际结合得紧,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国企报道得到中央高层肯定,便很能说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伟阳说,看到中国企业报厚厚一叠,有种“出乎意料”的感觉。现在,社会上对国企有一种情绪,很多属于改革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过去,国有企业是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弄得很被动。现在中国企业报是理直气壮,满腔热情,觉得中国能有一张报纸这样全心全意地为央企说话,很可贵。在这次央企社会责任会议上,中国企业报以10个版来刊登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非常配合,报道非常充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中国得到了新闻媒体、意见领袖、企业精英、普通大众的广泛认可,提出以后迅速地成为社会公共话题,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千差万别。中国企业报的社会责任报道不仅分量重、规模大,而且方向正确。国企需要振兴,国企的舆论宣传也要振兴,国企的宣传必须理直气壮地唱好主旋律。

北京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白暴力认为,国企问题是当代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中国企业报的国企报道具有理论思维,表现出一定的理论水平,正在向企业的思想库、智囊团方向发展。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应当借助中国企业报这个平台,加强对国企的理论研究。

思想引领是国企报道的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副编审陈翔云说,看了“思想家办报”与“上兵伐谋、策划为王”两篇文章,感到一种冲击力。中国企业报是很有想法的,对国企报道的策划下了这么大力气,有很深的功夫,这种策划在新闻出版界可能是不多的。这里看出对理论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如果不是这样策划,也不会做出这么大规模,达到这种质量。报纸上反复出现“思想引领”这个词,这是一种新的办报思路。思想引领,这个词有分量,当然做到也不容易。

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龚维华说,现在国企宣传存在的问题比较大。近两天电信、网通垄断事件比较热闹,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而国家有关部门与这两个央企一点点声音也没有,高度的冷静。中国企业报没有回避,在头版头条披露出引起热议的消息,把不同看法都写出来了,既有行业内部,也有外部,显得可信性强,比较客观。这就比新闻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要好。不搞“一窝蜂”,也不搞“一边倒”,看出中国企业报是很会处理问题的,文章标题处理得很艺术。

近年来,主流媒体和网络舆论中对央企在发生危机事件后的应对有不少批评和质疑:一些央企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无视公众质疑声,迟迟不回应,甚至一直高傲地保持沉默;一些央企在回应时态度蛮横,却漠视公众利益。他们的回答也不能令人满意,往往引起更大的反感。

从根本上说,央企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尊重公众知情权的意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转型时期和互联网时代良好的舆论氛围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局面如果不尽快改变,央企的舆情应对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还有一个问题,是新闻舆论界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提到负面新闻就蜂拥而上,不分青红皂白,乱打一气。我很赞赏中国企业报的这种做法。平时能主动做这样的报道,讲清事实真相,引导读者。在出问题的时候,能站出来做客观报道。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国茂说,现在,把封锁消息作为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肯定会把危机推向最糟糕的境地。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下,以往一些看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将会失效。至于正常发生的公开的事实,要时刻想着现在我们处于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中,封锁已经公开的事实肯定不行。

由于央企信息公开不够,尤其是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惯常采用回避或信息屏蔽策略,因此,导致央企多年以来在公众中的面目神秘、形象不佳,公众一般都认为央企的说法公信力不高,一旦出现央企的负面新闻,公众大多一边倒地声讨央企。毫无疑问,网民的声讨中肯定有对央企不公正的偏激言辞,但也值得央企反思。事实上,由于央企目前在舆情应对上的不足,使得央企的社会形象与其实力、地位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现在,中国企业报拿出几十个版来为央企讲话,基本上用的是疏导方法,就很好。用思想引领的方法是很好的方法,实质上就是疏导的办法。这篇“思想家办报”的文章写出办报思路,讲得有理。报道能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证明央企报道只要创新,是能搞好的。

理论家与企业报的“两个需要”

清华大学公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栋认为,公有资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国有企业,现在,国企存在一个理论困惑问题,很多重大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我们也有几个同志做专门研究,可以与中国企业报进行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副主任、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毛立言说,理论传播需要新闻平台,新闻宣传也需理论新闻,理论与新闻是离不开的,新闻对理论传播很重要。看来,中国企业报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对国企报道内容,从理论上提出与回答问题,办报理念也很有特色。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授韩劲说,国企新闻媒体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是近年不多见的。现在媒体对国企负面宣传影响很大。媒体是直接面向大众的、影响社会的,比理论要直接。这时候导向作用很重要。同样一件事,报道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引导方向不同,社会效果就大不一样。中国企业报的报道能把握导向,引领舆论,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今后理论界有什么学术成果,可以与报纸结合。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秘书长王天义说,我们支持国家有强大的国企,中国企业报公开声明国有企业好、中央企业好,而且花很大功夫组织对国企的宣传,他们的宣传有相当的思想水平与理论水平。他们的报道集中了百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搞了很多专访。国有企业的理论研究比较分散,形不成凝聚力。现在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与中国企业报结成战略合作关系,迈开了经济理论家与新闻界合作的一步。经济学家们,特别是研究企业的经济学家,更应该参与中国企业报的理论宣传,用好这个平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