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消费电子
 

2020年12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开贬低海信激光电视 TCL被判商业诋毁并赔偿50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海信激光电视

日前,来自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书揭开中国彩电领军企业之一的TCL电视,通过官方微博、抖音等平台公开贬低同行海信激光电视产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法院一审判决认为:作为原告海信视像的直接对手,TCL电视发布包含针对原告激光电视产品虚假信息和误导性信息的被诉侵权视频,损害了原告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构成对原告的商业诋毁。同时,TCL电视被判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万元。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管益忻认为,在当前的时代和产业环境下,任何企业如果眼中没有用户,全是对手,甚至将同行直接当做敌人,认为只要打击了对手就能成就自己,这是非常狭隘和错误的想法。事实上,当前及未来谁能赢得用户,谁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从这个角度来看,TCL虽然通过商业诋毁占据一时的上风,最终可能会输掉来自用户的信任和口碑。

贬低同行产品,TCL被判构成商业诋毁

因为在官方平台发布贬低激光电视产品的短视频,TCL电视被海信视像告上法庭。

判决书内容披露:海信视像调查发现,被告TCL电视在其运营的官方微博上发布了针对原告激光电视产品的短视频,视频内容对原告的激光电视产品进行了非客观、不正当的评论,并且把原告激光电视产品与被告TCL电视产品进行优劣对比,恶意贬低原告激光电视产品。

由此,海信视像认为被告TCL电视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其商业信誉和产品声誉,给原告造成了极大损失,构成对原告的商业诋毁。在答辩中,TCL电视方面认为,其微博上发布过涉案视频,但不存在原告所述的侵权行为,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判决书内容还显示:被告TCL在其运营的官方微博、抖音账号发布诋毁海信激光电视的短视频内容,并在视频中将自己的TCL电视比喻为100分电视。在发布侵权视频之后,在海信视像委托代理人与公证人员于2020年6月份的现场咨询中,TCL专卖店销售人员传播相关侵权视频并对原告激光电视进行口头诋毁。

最终法院认定:被告这一行为明显超出正常商业评论的合理限度,足以误导消费者,构成对原告的商业诋毁,同时被判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不过青岛中院的一审判决至今,TCL方面未对此事予以正面回应。

被商业诋毁的激光电视,如今领涨彩电业

被TCL电视公开诋毁的激光电视,正是近年来全球彩电产业下一代显示技术的“佼佼者”。

近年来,面对日韩企业轮番主导的CRT、液晶、OLED等显示技术大潮,一个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激光显示产业引爆大幕已经拉开。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彭健锋介绍,今年前7个月,受疫情、整机价格战以及面板涨价等多重因素影响,彩电市场整体低迷,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同比下降9.0%,但是激光电视零售量规模同比上涨77.5%,成为行业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类。

来自奥维云网的推总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期间,激光电视在市场复合增长率高达213.8%;今年“双十一”大数据显示:海信激光电视销量突破9000台,全渠道销量同比增长133%,尤其是线上销量同比增长2500%,其中75英寸全色激光电视销量突破4000台。中怡康第48周统计数据显示,海信75L9S、80L5、88L5三款激光电视同时登上年度产品畅销榜TOP10,其中75L9S高居年度产品畅销榜中的第二名。

不只是海信、长虹、海尔、小米、光峰等本土企业纷纷做大激光电视产业规模,包括索尼、LG、三星等日韩企业也纷纷布局激光显示技术。今年11月,三星电子在中国市场一次性推出2款激光产品,LG电子则早在去年就推出激光产品,并在今年利用京东等电商平台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激光电视领涨彩电市场背后,正是来自于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的认同。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激光电视购买用户大多为“三高人群”,即学历高、收入高、职位高。在购买激光电视的用户中,有55%的人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超过60%用户为私营企业主、医生、律师等人群。以海信激光电视为例,上市六年来, 100英寸激光电视进驻别墅家庭就超过3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大屏高端消费首选产品。

“激光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好、单色性好三大特点,以激光为光源的激光显示代表了显示技术发展方向——走向人眼视觉分辨极限,实现超高清、大色域、大颜色数的高保真视频图像再现”。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认为,激光显示为我国在显示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是国家战略支撑技术,未来五年将成为下一代显示的市场主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