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马建堂 |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起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极其重要的内容。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了“再工业化”的战略,以争夺新的经济战略制高点。十年已过,“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情况如何,如何从中汲取教训,对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以美国为例,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就开始了“去工业化”历程,已历时半个世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制造业经历了两年负增长,随后提出“制造业回归”“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等一系列政策。英国,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的时间很长。危机后政府改变了“重金融、轻制造”观念,实施《制造业新战略》,制造业衰退趋势有所缓解。而法国政府实施《法国新产业政策》,将工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工业占比2016年降为13.9%,制造业占比2017年降为10.7%。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工业比重相对较高,1991年为30.9%,此后20年间一直缓慢下降。金融危机后,德国推出“工业4.0”,巩固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传统优势,随后强势反弹,制造业占比稳定在22.8%左右,延续了20多年的高比重稳定期,但是2017年制造业占比下降较大。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是规律与大势,“再工业化”措施短期内虽有一定成效,但没有改变这一大势。第二,实体经济地位不同导致危机中表现不同。德、日制造业比重高出美、英、法一倍,前者的表现明显好于后者。第三,“再工业化”的核心不是重振传统产业,而是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化与产业化,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纵观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可以称之为“世界奇迹”:1973年我国工业产值超过印度,1999年超过德国,2005年超过日本,2011年超过美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2015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的22.5%,相当于美、德的总和。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5931亿美元,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达28.57%,超过美国(17.89%)10.7个百分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进入新时代,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的工业也出现“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特点。我们既要充分看到自身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足,那就是当前我国工业相对地位下降,既有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转向服务主导型经济的正面因素,也有做实业太难、金融服务不到位等不合理因素,值得引起警惕。因此,西方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对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从战略选择上,坚持走制造强国之路,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从内涵上,坚持创新引领,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第三,从外延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第四,从产业配套上,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本文根据马建堂在第十六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布暨第二届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建设峰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