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
石墨烯产业须摈弃“运动式淘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金骐
刘忠范 |
被誉为“最薄最轻的神奇材料”的石墨烯,在2004年被首次发现。因其巨大的应用前景,短短十几年,石墨烯不仅成为各国科学家的关注热点,也成为众多企业家的投资热点。中国也不例外,这从资本市场的表现、从各地兴起的石墨烯产业园中可见一斑。“但我认为,中国现在的‘石墨烯淘金热’有泡沫化倾向。”刚刚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的中科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一种材料要想催生一个产业,需要多方合力推动,不要搞群众运动式淘金,也不能靠科研人员单打独斗。
《中国企业报》:与你相识,始于在江苏省江阴市举行的一次石墨烯产业研讨会。最近,中国的石墨烯产业被许多企业追捧,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刘忠范:是的,石墨烯在企业界很火,在科技界也很火,有两组数字可以说明。第一组是统计出来的数据:在中国,我国学者为石墨烯发表的文章已接近6万篇,第二名美国有2万多篇,我国从发表文章数量上已遥遥领先。申请和石墨烯相关的专利,中国已占到69.6%,一多半的石墨烯专利都是中国人申请的,也是遥遥领先。第二组数据是,目前全国有超过4000家企业在做石墨烯相关产品。这么一比较可看出,石墨烯不仅在科研领域热,在市场上也很热。
《中国企业报》:石墨烯和石墨只有一字之差,那么普通公众如何正确认识石墨烯的概念和用途?
刘忠范:石墨烯的研发门槛很高。很多人误认为投一点钱就可以做石墨烯企业,其实不是这样的。石墨烯首先是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性质特殊,理论上有多个“最”:导电性、导热性最好,最薄、最轻,强度是钢的100倍以上等。所以这种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材料,它的用途很广。从导电性来讲,其有潜力替代ITO(导电玻璃)去做触摸屏。从导热性这个角度讲,它可以作为导热膜,比如手机的散热膜,因为它又是“轻质高强”的材料,所以说还可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作为结构材料去考虑。
《中国企业报》:市场上大规模的“石墨烯淘金热”对于研发人员来说,是压力还是动力?
刘忠范:作为一个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当然是好事。但具体到石墨烯产业,我首先要提醒大家,目前的期待值不要太高,尤其是不要太着急。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关注者,都不要太急,太急则会失去信心;其次,要做好真正的“政产学研”结合。在目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模式,把做企业的人和做研发的人连接在一起,加上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整合资源去做,我认为更好一些。还有政府,也不只是简单地制定政策,而要有意识地布局未来,这样会有利于行业未来的发展。否则大家都只顾眼前,就容易失去未来。
《中国企业报》:要想将石墨烯作为一种全新的材料应用于企业生产,或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去推进,你觉得该怎样去做?
刘忠范:我国是材料制造大国,但还不是材料制造强国。一种材料是否能够催生一个产业,需要科研机构、核心企业、科学的产学研转化机制、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形成合力才能推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需要有一批人从事产业引领的基础研究。以石墨烯行业为例,大家都知道它是个好东西,我们在实验室里做出了石墨烯玻璃,相关的应用已初现端倪,比如可以用在汽车的智能窗上等。但从实验室成果到量产,到成熟产业,到走向市场,还有非常远的路需要走,还有诸如设备、工艺等很多现实的困难需要去克服。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才能做出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