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资本
 

2016年9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科技激发实体经济新活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敏

马九杰
李勇坚
曾旭晖

受当前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不景气、企业销售业绩低迷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大商业银行的放贷信心呈现群体性低迷,导致金融资源“闲得慌”。

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600万家,去年,只有5%的企业能够勉强获得现有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实际上,社会上还有大量的资金,但因为现有的金融体系里的体制障碍等原因,导致了一端有大量资金,而另一端却贷不到款的不对称现象。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目前尚有三万亿元的金融缺口和需求,而众多的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都不愿意占领这个“缺口”。

一边是实体经济渴求得到金融支持,一边是银行不敢贸然行事。解决矛盾的出口在哪里?《中国企业报》记者就此与相关业内人士对话、求解。

马九杰: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降低金融成本

《中国企业报》:你认为金融服务经济的困境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九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困境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有周期性的困境,当前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不景气,尤其是那些产能过剩、有积压库存的行业,企业销售、业绩低迷,风险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放贷信心。另一个层面,从常规来看,企业又分大企业、国企央企、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更强,导致他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解决。

《中国企业报》:金融科技在助力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中,你认为金融科技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马九杰: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征信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金融科技让金融服务的范围覆盖面更广,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企业的效率。 “金融科技”这个词更聚焦于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并强调它们对于提升金融效率和优化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在某种程度可替代物理网点,在支付、借贷等方面提供更好更普惠性、相对比较低成本、不依赖于物理网络、物理网点的服务。在信息基础的情形下,利用大数据提供一些金融特别是信贷产品服务,可降低成本,有效防范风险。同时基于金融科技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融结合。

《中国企业报》: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马九杰:金融科技起源于国外,又叫Fintech。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应用领域与模式不同,进入中国后,就有了中国特色,突出的特点是与电商结合,像阿里巴巴、京东等,基于十几年的数据积累,为消费者和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目前看来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未来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

《中国企业报》:金融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会不会也积累风险?

马九杰:真正的金融科技,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征信、大数据建立模型,降低金融风险的。至于一些道德风险和消费者层面的风险,是可以通过适度监管加以控制。

李勇坚:互联网通过“小时代”改变金融生态

《中国企业报》:你对互联网的理解是什么样的?金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李勇坚:互联网正在改变。互联网通过四个时代,第一是信息海洋时代,挑战信息差行业。第二是电子商务时代,对金融行业来说有大数据的基础。第三是社交网络时代,未来不管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肯定是标配,未来的发展,众筹、P2P的模式会流行起来。最后是兴趣网络时代,金融行业一定会走向个性化和社区化。

《中国企业报》:从你对四个时代的划分来看,“三农”是互联网难以覆盖和渗透的地方,原因在哪里?

李勇坚:我们认为,首先“三农”金融一直是有问题的,农村金融高风险的情况多有发生,数据证明,农村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大概是城市金融的五倍。第二方面是由于“三农”金融的特殊性,我们传统金融的评估模型在“三农”是用不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农村三万亿元的金融缺口,为什么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都不愿意占领这个缺口?因为它的模型在农村用不上。第三方面,在“三农”金融缺口上,其实3.05万亿只是一个方面,我认为还是有缺口的,第一个是物理缺口,物理缺口就是硬机构,在农村金融机构很缺。二是业务缺口,农村的金融网点主要是吸储,对于新型金融业务的拓展没动力、没方式、没手段,所以基本就不做了。

《中国企业报》: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力量、金融科技的力量改变农村金融的困境?

李勇坚:一是“三农”互联网金融终于有一个合法身份。国家也有一些政策,互联网金融要突破服务的物理极限,这是第一个契合的可能性。二是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原来的金融服务都是富丽堂皇的门面、高大上的东西,农村感觉很自卑,不敢去享受这个金融服务,互联网能够使你有这个平等感,能够享受金融服务。三是从熟人征信到互联网征信。四是互联网金融更符合农时的需要。

曾旭晖:金融科技能实现金融交易主体高效连接分享

《中国企业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困境在哪儿?

曾旭晖:问题并非金融机构缺乏资金,而是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是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产品与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小微贷款“短、小、频、急”的需求特性,同时金融机构还没有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微贷款的风险管理技术。这就是融资服务供给侧改革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往回看,并无某个金融市场创造出了普遍适用、效果良好的范例。

《中国企业报》:金融科技能不能解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如果能,从哪些层面切入?

曾旭晖:从近年来发展情况看,科技驱动下的金融服务,将有望从以下环节助推融资供给的改善:一是创造并分享可信的数据。老百姓普遍使用的网络支付、网络理财等金融服务,包括当下热议的区块链技术等,如果这些数据得以传递与分享,那么就可以作为下一阶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二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收集和运用,这有极大机会发展出可靠的风控体系,对以财务报表数据为核心的传统风控技术予以补充甚至替代。一个私营企业主即使无法提供可信的财务报表,但是金融机构仍然可以通过合法地整合其在互联网环境中散落的数据(包括支付、社交、消费等历史数据)加以挖掘运用,对其违约概率和欺诈程度做出判断。这将大大扩展金融机构侦测风险的范围,提高识别和估量客户风险的精准度。三是互联网及智能终端作为金融服务最重要的通道和载体,使得金融服务效率及渗透覆盖能力空前提高。以飞贷作为一款手机APP贷款为例,只需要下载APP,3分钟申请,秒批额度,7×24小时全年无休,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贷款服务,可以让广大客户在借款需求产生的当即,随时随地得到满足。

《中国企业报》:你认为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曾旭晖:金融科技作为以科技驱动金融服务这样一个泛概念,早已有之,也将长期存在。当前大家热衷讨论这个话题,无非是因为此轮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金融行业生态的演进,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作为企业,我们会更关注科技进步可带来的社会价值。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应当促进数据、资产、资金这些金融资源,在金融交易参与主体之间实现高效对称的连接和分享。互联网实现了连接和分享,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可以引发当前这场具有革命意义金融变革的原因。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