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CEO汤继强教授:
制度创新是长江经济带振兴关键
来源:中国企业报
汤继强 |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构想,涉及沿岸11个省市,人口超6亿,产值超过全国40%;经济总量预计2020年将上升至43%左右,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城市体系最为完整的流域。
本次峰会的主题是长江大保护。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母亲河——长江的索取远远大过对于她的保护。肆意的开发使长江两岸湿地不断干涸,长江上游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每年数百万吨的表土流失,这也是中下游河道淤积、洪涝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今天,该怎样保护我们的这条母亲河呢?
有很多很好的国际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的经验,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分工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各地特色产业,利用水运为纽带,发挥规模效应,形成更有集群优势的工业区。另外,通过制度创新创建综合立体的制度体系,确保河流沿岸跨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整体效应。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建立制度体系,从机构方面,美国和欧洲分别成立了跨区域和部门的协调管理机构,用于对密西西比河和莱茵河沿岸的统一管理;从法律方面,美国和欧洲通过立法制定强制有效的规范,以兼顾各方利益从而保证流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持续性;第三,通过建立资金渠道多元化的基金,以确保流域内各地区的利益。
而目前我国发展长江经济带还有一些矛盾亟待解决,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普遍存在;长江经济带覆盖地域广阔,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统筹协调发展难度较大;省际间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现象十分突出;省际行政壁垒阻碍了要素资源在长江经济带内省际间的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这些都需要顶层智慧并通过务实的顶层设计来加以解决。
对此,我建议,首先要以感恩之心面对长江,切实加大投入做好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对于长江流域中的环境问题,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地方政府出资治理环境污染,落实责任主体,强化各省的生态环保责任和意识。设立生态修复和保护专项资金,治理长江流域中跨区域所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中央和长江沿岸各省财政共同缴纳引导基金,引入社会资金和国家政策性银行的项目信贷,共设长江生态保护基金,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构建并实施下游对中上游的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
其次,统筹协调治理长江,减少省际间恶性竞争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由国务院牵头沿线各省成立统一协调部门。建立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的市场行为,为跨区域联合协调组织机构的执行提供有力保障。成立跨区域“长江经济带发展基金”,调动各省市利益主体参与协调的积极性,确保各省共享基金投资后的经济发展成果。
第三,以市场之力激活长江,科学布局共同发展。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避免由于行政性干预造成市场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依托长江经济带上不同资源禀赋,结合整体市场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分工,进而在长江经济带中形成沿线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
第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形成内陆开放经济带。加大内河航运的改善整治力度,推进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构建“铁公水空”一体化、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大力整治长江干线航道,尽快改善长江经济带内铁路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不连贯、公路干线路网国道少、省际联系差的不利局面。加紧建设以重点国际航空港为桥头堡,向外横跨太平洋和亚欧大陆联接世界,对内联接中国各大中城市的长江经济带航空网络。
[本文根据汤继强在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长江大保护战略央地对接(宜宾翠屏)峰会上的发言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