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5年9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债券评级发展中新问题不容忽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达萨

债券评级发展中新问题不容忽视

评级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上向来不被看做是主角,但近期有些报道却让评级机构有些闹心。先是某国外媒体发文质疑国内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后有某保险公司发债被评级到AAA-,媒体嘲笑这是“亮瞎眼”。

评级现象受到更多关注说明随着市场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评级公信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回想十多年前,债券发行监管机关只有发改委,审批上实行“额度制”,全年可获“额度”的债券发行人不过十几家或几十家。彼时活跃在市场上的评级公司只有三家,联合、中诚信和大公国际,比当下评级机构数目少但却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是发行人和评级机构双方的不对等较为悬殊。首先如前所述,债券发行人家数很少,其次发行人资质高,当年的债券发行人以大型央企为主,且几乎百分百具有银行担保,因此评级结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这一现象直到2007年底银监会叫停银行给企业债券担保才得以改观。

评级公司面临的窘境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得以逐步缓解,后来金融债、公司债、短融和中票等陆续推出,监管也给力,人民银行率先对评级行业进行规范,目的是改变评级公司弱势地位,这一系列措施包括最少进场时间,最低费用,签约在进场之前等等。

快速超常规的发展可以掩盖很多问题,但当增长速度降下来,喧嚣逐渐归于平静时也通常是水落石出的时候。笔者认为,当前评级公司或者评级市场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目前市场活跃的评级机构已从当年的老三家扩展到现在的六家,尽管市场很大是个蓝海,但六家评级有点像四大会计事务所,其实难说可以提供无差别服务,难免还是存在过度竞争的情况。大家都在说海外评级公司的公信力强,笔者在从事海外发债业务中也亲历过标普和穆迪的强势做派,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家评级公司的几乎垄断地位,加上海外惯例的双评级,使得标普和穆迪成了任何一家债券发行的必选项而不是备选项,其话语权自然就强,所谓的公信力自然就得到了保障。在一些市场窗口好,发行人竞相抢时间发债的时候,还经常会出现发行人等着评级公司排期的情况。

二是如何应对海外投资者的质疑或者要求的问题。债券市场必将走向开放,海外投资者进入国内市场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评级,大家都看评级买债券。能不能接受国内评级结果呢?以近期发行的恒大地产债券为例,恒大破例邀请国内三家评级机构给予其AAA评级,然而就在同一个月,标准普尔将恒大地产评级下调至垃圾级B+,理由是该公司支付总规模达到260亿美元的债券和银行贷款利息的能力减弱。境外投资人对于现存境内人民币债券中绝大多数债券被赋予AA级至最高的AAA评级难以接受,他们很多在投资境内发行债券时都要求该债券获得国际评级,而这无疑是多数境内发行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上,中国三大评级公司中诚信、联合资信和大公国际跟境外三大评级机构都有长期和密切的联系,他们在评级技术和模型等方面是有一定的共享性的,但让海外投资者直接接受境内评级的结果还是暂时难以实现,这必将成为将来中国债券市场向海外开放首先要碰到的障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随着债券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延展,越来越多民营、低等级发行主体进入债券市场,尽管从评级符号来看,目前最低的首发评级也要有A+,但实际上大量的A+和AA-债券,虽然从理论定义上是投资级,但实际已被看做构成了中国的高收益债券市场。这一部分市场将是未来最具活力的市场,也同时是违约风险最高发的市场,那评级公司如何在这个市场体现公信力,这将是做惯国企高评级的评级公司面临的一个课题。

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我们的监管机关和评级公司以及市场参与者应该好好坐下来研究一下,总结教训及时修正,让我们的评级公司未来可以更好地为市场提供专业的服务,推动市场的长治久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