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5年9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A股震荡
不改91金融上市热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A股震荡不改91金融上市热情

虽然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上市扫清了政策障碍,但在近期股市持续震荡、证监会暂停IPO的情况下,部分平台公司上市策略开始转向,选择先在新三板挂牌,再伺机上市。

不过,也有平台选择坚守既定的直接上市路线,比如91金融。“上市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受短期市场波动影响,我们正在按计划进行准备,预计年底会向创业板提交上市材料,争取实现2016年上市。”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静待IPO大门重开

随着中国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态度日益明朗,不断攀升的股指也增强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上市的期待,许多公司相继表达了国内上市想法。

91金融在去年也提出了上市时间表,计划2016年上市。在今年早些时间的一次专访中,吴文雄说该公司已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并组建了包括国泰君安、金杜律师事务所、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在内的上市筹备团队。

但是,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暴涨之后,自今年6月下旬至今,中国股市进入深度调整,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度缩水。

7月4日,国务院会议决定IPO暂停,由证监会执行,已进行新股申购的10只股票的打新资金也已全部归还投资者。由国务院层面直接干预A股,此举被认为是在强力托市,另一层面上也表明IPO重启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背景下,有分析人士指出,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可能在主板大规模上市,登陆新三板成为不错的选择。因为新三板上市门槛低、周期短,符合互联网金融企业目前体量小、经营年份较短的特征。

吴文雄却不认为短期的股市震荡对91金融的上市计划有什么影响。“上市计划是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制定的,不会因为短期股市波动而改变,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充分准备,随时等待IPO开闸并冲刺A股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吴文雄表示。融资选择人民币

与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同,91金融起初的想法就是要做民族企业,历次融到的资金都是人民币,上市地点也选择在国内创业板上市,在吴文雄看来,这也将相应地减少其上市的阻力。

在公开资料中,91金融融资信息并不多,可以查到的是,2013年,91金融超市获得了宽带资本、经纬创投等多家机构的6000万元第二轮投资;2014年91金融宣布B轮融资,资方为海通证券直投基金,整体融资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当2亿美元和2亿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基金摆在面前时,我们会选择后者。”91金融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许泽玮也曾表示,在中国,金融类或准金融类公司背后,如果有美元资金,未来发展会受到许多限制,特别是在监管层面。

据悉,采用VIE股权结构是互联网企业的普遍做法,例如京东和阿里巴巴,这是使其只能赴海外融资。而在国内上市需要转换VIE结构,可能要花费5年时间。

事实上,不只是91金融,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已经在未雨绸缪,比如蚂蚁金服,从支付宝时期就已经从资本结构方面为国内上市和发展做准备。虽然阿里巴巴股权比较复杂,股份占比最高的是日本投资公司软银及其创始人孙正义,上市地点又在美国,股民都是美国投资者,马云却极力将支付宝业务早早分拆出来,后来成立的蚂蚁金服更是全部由马云等个人出资,属于纯粹的内资公司。不只是为了融资 “上市之后,通过资本杠杆,可以撬动更大的市场。”对于上市的目的,吴文雄如是说。

目前,91金融的业务线已经包括91金融超市、91旺财、增值宝、车险通、91金融圈、91股神,涉及P2P、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以及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等各个方面,互联网金融生态雏形已经显现,需要充足的资金来维持生态的运转。

91金融上市的另一个深意则是,通过上市,帮助公司进一步优化、治理结构,促进各项业务合法合规,优化公司财务结构,从长远推动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提升公司的市场品牌认知度和认同感。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长期监管空白,互联网金融领域鱼龙混杂,一部分平台干脆成了欺诈分子的马甲,一部分平台业务也存在不规范之处,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仍然存在顾虑,造成剩下想做事的平台在发展上受到了牵连。

不过,近期不断推出的监管文件正开始改善这种局面。特别是央行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互联网金融有了法律身份。而在上市之后,这种合法合规的公众形象将会进一步彰显。

也有观察人士指出,监管的不断完善和上市之后交易所的规范也会对互联网金融公司发展有所限制,以往产品创新中出现的“先上车、后买票”的空间会大幅度压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