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物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物流
 

2015年7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风达与京东合作落地配市场战局再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笛

如风达与京东合作落地配市场战局再变

沉寂许久的如风达“国内最大的落地配公司”的名号再次回到了公众视线。

协同而来的还有与菜鸟以及京东两大品牌相继合作的消息,特别是与后者的合作,较为清晰的展现了如风达从去年年末就开始尝试的“O2O服务”战略目标。

从凡客的自营物流体系转变为中信产业基金旗下的社会化物流体系,在放开了手脚并获得了更为充裕的“后勤补助”后,如风达这家电商基因最重的落地配企业“野心”渐显。

如风达

O2O配送市场发力

作为一贯坚持自营物流的京东在面临O2O的巨大市场时,也开始请入了外援。

在京东到家项目上线后,京东先尝试了众包物流体系,用以支撑O2O端的物流需求,随后又引入了第三方公司,即此次与如风达的合作。

“如风达合作的电商类企业还是挺多的,以前的时候我们会说有名的电商企业除了京东我们都合作过,而现在真是全都合作过了。”如风达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而无论对于京东而言,还是如风达而言,双方都不是唯一的选择,据了解,京东方面在如风达以外也会寻求其他物流品牌的合作,而如风达则早在一个月以前就已经成为了菜鸟的服务商。

此次双方合作的重点在于京东到家这一O2O产品的服务上,而这一切入点也是双方此次能够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

从2013年年底如风达推出“限时达”开始尝试切入O2O配送业务,在此后又与O2O企业快书包进行合作,而双方合作的前提正是因为如风达能实现“限时一小时配送”。

“我们并没有说一开始就专门面向这个市场,只是在尝试过程中发现我们的配送模式和网络建设与目前的O2O要求非常匹配,能够满足O2O对于物流时效性和服务质量的高要求。”如风达方面如此向记者表示。

“后援力”充足

接连完成收购

作为曾经凡客自营的物流体系,在被中信产业基金收购后,完成了向社会化物流体系的转变,也着实的享受到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待遇。

曾经的如风达办公区域仅在凡客公司占据两层楼的面积,而在今年1月,如风达公司搬迁,独享了北京亦庄一处9层高的办公楼。

在如风达转换东家后的一年时间中,如风达相继出手,收购了湖南创一、山东海红等4家落地配企业,扩展了7个省份的落地配业务,截止到目前,如风达已经覆盖15个省份的落地配业务。

在今年年初,如风达还出手完成了对老东家凡客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仓储中心的收购,总面积接近10万平方米。

如风达在凡客时期的所有员工数量为1000人,目前这一数量已经变为6000人,而如风达预计这一数量在今年年底将变为10000人。

“凡客对于如风达的成长确实给予了不少帮助,但当时因为是一个自营的物流体系,在发展上肯定是有一定局限的。目前发展这么快与如风达本身的竞争力有关系,当然能调动的资源比以前多很多也确实是实情。”如风达方面如此表示。

落地配外来者加剧竞争

对于重新回归的如风达而言,可以依凭的除了背后的中信产业基金以外,从凡客继承而来的“互联网基因”似乎也是其主力推广的优势之一。

如风达CEO李红义曾经公开表示,“如风达要做最互联网化的快递公司。”对于李红义的这句话,如风达相关人士向记者解释道:“我们有着自己研发的整套系统,从终端网点到公司上层,信息可以迅速传达,而且在我们与各个电商的合作中也发现,基本可以实现快速的系统对接,甚至有些新兴的电商,我们还需要等待他们的技术端口进行升级。”

如风达方面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在如风达有着为数不少的银行类客户,一般的快递公司在操作银行类文件、票据时和普通货物的流程基本一致,而如风达可以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配送,即直接通过系统用数码信息的方式完成干线部分,在目的地城市转化成实体文件后,直接配送。

即便在于电商企业对接过程中有着种种优势的如风达,也不得不面临一个并不算轻松的竞争局面。

在目前国内传统的落地配企业中,多数是省内或跨两省的落地配企业,规模较大的为数尚不多。然而,随着整个物流终端的边界逐渐模糊,如风达将面临一些原本并不属于这个分类的竞争对手。

比如快递行业的龙头企业顺丰从2014年起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收购落地配企业,诸如北京的小红帽、深圳的银捷速递等,而在2015年,顺丰又逐渐将自身原有的“嘿客店”转变成顺丰家,整合自身的线上线下资源,逐渐形成一个闭环的O2O模式。而韵达、申通等也相继与终端便利店进行合作,扩充O2O方面的物流板块。

“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也正在面临洗牌,不过我们对于目前自身的发展速度和互联网基因还是比较满意的。”如风达方面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