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两会·中国企业发展质量报告·样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两会·中国企业发展质量报告·样本
 

2015年3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伊利:乳业巨头的产业链共赢梦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

伊利:乳业巨头的产业链共赢梦想

中国乳业龙头伊利或将成为国内首家营业额突破500亿元的乳制品企业,而董事长潘刚也提出来进军全球5强的目标。

据AC尼尔森的市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1—10月,伊利的同比增长达到15%,大大超出国内乳制品10%的增速。按照前三季总营收420.7亿元估算,伊利将顺利完成其在2014年年初制定的540亿的目标。

“实验室经济”为企业注入活力

瑞银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伊利的奶粉、冷饮、酸奶等业务均在国内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截止2014年12月,伊利在液态奶、儿童奶、乳饮料等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5%、33%、21%,提升速度超过主要竞争对手。

“2014年伊利发展势头不错,收入、利润都实现了两位数的成长”。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潘刚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伊利还能够实现这样的业绩,主要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结构调整以及精细化管理。

据国资委2014年公布的数据,企业新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中央企业就有47家,占总数的49%。大型民营企业对实验室有一定的投入,但总体数量和水平都不及央企。而广大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或认知不足等原因,对企业实验室的投入非常有限,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活力,制约了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发挥。

伊利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和服务功能,鼓励中小型企业有偿利用大型(龙头)企业的实验室,政府提供补偿,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降低中小企业自设实验室的成本。同时,建议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将更多全球先进的技术及人才引入国内的企业实验室,进一步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力服务。

记者注意到,2014年,伊利“全球织网”的战略格局初步完成,对全球乳业的影响力在日益增强。在美国等地建生产基地,在荷兰建研发中心,用潘刚的话说,伊利下一步要积极“走出去”,利用全球的资源服务中国的市场,通过全球资源的整合去化解大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影响。

普惠金融实现产业链共赢

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伊利在带动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在全国两会上,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提出了自己对产业链共赢的看法。

潘刚分析指出,目前乳制品行业,“一个企业管一条产业链”现象明显,乳企负担重,乳业企业在保障国内乳业安全、食品安全上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另一方面,“三农三牧”、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突出。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中国95%的小微企业未曾从金融机构获得过贷款。

“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理解更深入,这种天然优势能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潘刚建议,政府应鼓励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成立融资性担保机构或小贷公司等普惠金融机构,专业、定向支持自身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

“伊利集团等农业行业龙头企业这些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处于产业链中的小微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对这些小微企业、农户提供有价值的、直接化、集约化金融服务,反过来又可促进龙头企业的良好发展,从而使整个产业链上的主体都得到升级,真正达到普惠。”潘刚称。

2014年4月下旬,伊利股份宣布投资设立内蒙古惠商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为公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项目融资担保等。截至2014年12月31日,内蒙古惠商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年度累计对外担保总额9948万元,在保余额9204万元,在保户数87家。【点评】伊利的实力郭志明

从全球十强到全球五强,伊利的“奔跑”悄然提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更强壮的伊利显然有了站在全行业高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欲望。

乳品行业产业链延伸较长,从奶农养殖、乳企收购到小微企业分销,一度出现行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由于饲养成本高企,奶企限收甚至停收生鲜乳,青海、河北、山东、广东等地频发散户奶农倒奶杀牛事件。虽然有畜牧局负责人辟谣称,此前的倒奶图片为奶农情绪激动,配合记者拍照所致,但是,其背后奶农们正在遭遇的危机却是事实存在。

全速奔跑的伊利显然意识到这种分配不公所潜藏的危机。

通过乳企与奶农、小微企业三方互相的深入参与,乳企能够深入产业链全过程、掌握奶农的生产标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一举多得。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