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两会·中国企业发展质量报告·样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两会·中国企业发展质量报告·样本
 

2015年3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宝钢:一个易拉罐撑起的质量情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宝钢:一个易拉罐撑起的质量情结

1978年12月23日,吴淞口外,惊涛拍岸,在濒临吴淞口的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的滩涂上,随着“咣”的一声巨响,建设宝钢的第一根钢桩被深深打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钢铁投资项目就此落地。

30多年过去了,美国《财富》杂志1月19日发布了2015年版全球最受赞赏的50家企业排行榜。宝钢再次入选金属行业最受赞赏公司,排名第七。相比每年一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以营业收入作为排名的唯一标准,“全球最受赞赏的50家企业”更看重企业在创新、管理质量、社会责任、财务健康、

长期投资价值、全球竞争力等方面拥有的均衡能力。

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内部会议上表示,中国钢铁工业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升级。

易拉罐的革命

在90年代,中国人喝啤酒喝饮料的易拉罐全都是铝制品,而欧日等国市场上的钢制易拉罐已流行了十多年,铝制品比钢制品的成本要高出30%。

制作这种钢制易拉罐的板材就是镀锡板,其厚度在0.2毫米,被称为冶金产品中的“特级精品”,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几十年来在中国一直是空白。它的成本每吨在当时7000元,中国每年要为此花费大量的外汇。

时间倒回至1998年,在宝钢内部会议上,当时的管理层提出,“国产的镀锡板制作的罐装啤酒要让大家喝上”。

当时的国外专家不看好中国人的技术能力,扬言没三四年时间不会成功。宝钢在不声不响中开始了技术攻关,终于在当年5月底轧出了第一卷合格的镀锡板。

1998年6月10日,由宝钢生产的首卷9.4吨高等级镀锡板成功冲压出27万只易拉罐,并送往青岛啤酒厂用于灌装啤酒。宝钢镀锡板由此开始大批量生产。从这一刻起,中国人终于用上了自己的钢制易拉罐。

易拉罐只是宝钢在质量追求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有媒体报道称,去年上半年,宝钢股份厚板部从仓库中追回了500块管线钢板子,原因只有一个:不让任何可能有瑕疵的产品流出。对此,当时负责探伤作业、提出产品追回的厚板质检站班长张雷坦然地说:“虽然板子追回再次探伤,加大了我们工序的处理压力。但只有坚持诚信作业,我才能在夜晚安睡。”

从“微笑曲线”中要质量效益

宝钢有着持续的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从生产操作等环节严把质量关,健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将产品的各类质量问题消灭在成品出厂前。公司制定完善了10条质量纪律,把取假试样、报假数据、随意更改质量记录、隐瞒质量事故、质检人员放宽检验标准等10个方面列为严令禁止的纪律,对影响宝钢声誉的用户投诉或异议,按照重大质量事故处理。

徐乐江表示:“制造强国弱在哪?弱在这个‘微笑曲线’的两端,宝钢下一步转型也要扣住这两端:在研发上,高强钢、曲向硅钢、航天技术、深海的开采石油(用钢)等,服务要扣住智能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给我们制造业转型插上翅膀。”

在研发层面,由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的“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创新研制与应用”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宝钢与其他产学研用单位一道,用十年再磨出一把“利剑”。该项目实现了中国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锅炉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先进的历史性跨越,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服务层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宝钢探索建立了“供应商早期介入”的EVI营销模式。宝钢把所有的业务链、制度、体系、流程以及相关产销研和服务

机制真正导向到客户。目前,宝钢年销售冷轧汽车板530多万吨,雄居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在非汽车行业,通过剪切配送、材料降本及新品研发“三层式”解决方案推动EVI服务增值和延伸。【点评】宝钢的活力丁明豪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没有好粮食,中国的整个工业体系就可能被饿得面黄肌瘦。宝钢的使命就是要生产好粮食。

中国目前的钢铁产能达到10亿吨,不但中国自己用不了,而且全球市场也很难消化这么大的产能。但与此同时,高端装备业,甚至是民用的优质钢材,中国的钢铁企业却生产不出来,只能是依靠进口。工业口粮受制于人,这是中国作为钢铁工业大国的悲哀。

宝钢是个挑战者。不仅向特种钢研发生产的难题挑战,也是在向自己内部的机制和惯性挑战。面向市场的机制重造,让宝钢这个钢铁巨人变得身躯灵活起来;领潮时代的互联网思维让宝钢成为一个智慧型的钢铁巨人。这不是一个企业的效率提高和效益提升那么简单的问题,也不止是宝钢能不能成为百年老店的问题。甚至,不仅是中国钢铁工业全球竞争力的问题,而是解决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口粮问题。

宝钢正变得年轻,年轻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