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人文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人文评论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十一”是在本土文化中新近繁衍出的一个文化品牌,对我们来说,要做的不是过度地占有和开发,而是要大力保护、宣扬和鼓励这种新品牌。

双十一:商业开发别透支娱乐精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金骐

双十一:商业开发别透支娱乐精神

“双十一”锋面未至,但场面上的热闹劲儿一波接着一波。先是天猫以注册商标为由将“双十一”据为己有,从而引发与京东、苏宁等同行的“口水仗”;接着国家工商总局约谈阿里巴巴、京东等10家电商,要求各大电商防范以往“双十一”出现的问题;紧接着,北京市工商局针对“双十一”发布特别警示。当然,热度最高的是李克强总理一周内三谈电商,召见刘强东参加总理座谈会,高规格问询“双十一”。所以,如果你一见“双十一”,还张口就说“光棍节”,对不起,不是你Out了,而是我被你Out了。很显然,过去几年由电子商务造就的“光棍节”,经过几年的“脱光”或“脱水”,现已名副其实地升格为“网购节”、“全民娱乐日”了。今年的“双十一”,各家成交额还在统计之中,但看2013年,仅淘宝单日就创出350亿元的销售额,当天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中国民众,在阿里旗下的电商网站里“嗨”了一把,在这场狂欢里,“低价”这个因素,最后似乎变得可有可无,而娱乐成了真谛。

娱乐就是生产力,娱乐就是消费力。这一点,新首富马云比谁都懂,但为什么还要强调“‘双十一’独家使用,违者必究”呢?

谁都知道,“双十一”其实就是打着“光棍节”名号的购物大联欢,阿里有意将促销活动与一个网络节日绑定,其目的显然为加重阿里在“双十一”中的存在,让消费者一想到“双十一”,就想到天猫淘宝的促销,就像将中秋节与月饼、端午节与粽子联系起来,至于消费者能否因“双十一”激发快乐情绪,估计在阿里的思考中退居其次。问题是,“光棍”也好,“网购”也罢,二者天然都渗透着网民狂欢的基因,换句话说,假如网民不高兴了,一切都归零。

“双十一”源自11月11日,本来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日期序数,但由于社会所赋予的特殊含义,被人们称为“光棍节”,演变到后来,或许电商自己也没有想到,它成了当下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网络节日,甚至在海外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所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反映了互联网下的中国年轻一代,一种自信自在、自娱自乐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双十一”是新时期本土文化孕育出的一个文化品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尤其是电商,要做的不是过度地占有和开发,而是大力保护、宣扬和鼓励这种新的文化品牌。

此为其一。其二,品牌的保护和传承,还有赖于电商们的集体自律和同舟共济。

有报告称,目前中国网民数已达到了6.32亿人,如此庞大的网民基数,为网购业务提供了无限想象力。另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已达1.8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总额比重的7.8%,这又是电商企业面临的重大利好。但在既往的“网购狂欢节”的背后,伴随着短暂的繁荣,往往是各种消费者权益的受损。今年受北京APEC会议影响,针对“双十一”的网购和物流,有关部门已经发出警示;回看去年“双十一”的消费,逾千万网友涌至淘宝网疯狂扫货,巨大的流量导致网络拥堵不堪,各大银行的网银支付系统备受压力。受到物流滞后、售后服务跟不上等因素影响,各大电商除了刷新销售额,也刷新了投诉量。

这就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几件“热闹事”,其中,份量最重的当然是李克强多次关注“11.11”。据报道,11月3日召开的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是4个被邀企业家之一,巧合的是,在去年“双十一”前夕,李克强邀请淘宝网创始人马云参加经济形势座谈会。

在总理频繁关注“光棍节”和电商发展的背景下,网信办首次召集8家部委、14家电商企业,坐在一起讨论电子商务的创新和健康发展。据悉,在会上,有领导专门请电商企业介绍“11·11”的筹备情况。

政府的密集过问,无疑为“双十一”的健康发展又加了层防护罩,假如还有人敢“逆天”,一定要将“行业节”变为“企业节”,也许能获得法律上的保护,但合法不一定合情合理,从本质上认为,一个本属于全国所有“行业节”,又回到一家独大企业的“企业节”,那只能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好在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11月5日发文称:“‘双十一’永远都是一个开放的节日,属于一起努力的全体参与者。”

看来,“太极高手”马云最懂“出招与收势”的妙处。马云的招式,官方术语叫“社交化”,老百姓称之为“借力使力”。所幸,阿里的“折腾”与“京东们”的强硬,不但没伤着大家,还让大众受益无限接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