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对残疾人创业
孵化中心最高奖励100万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通讯员 林涛 车立立 本报记者 王少华
山东青岛:对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最高奖励100万元
设计师杜冬冬
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华康盲人推拿
绿泽画院苏晨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青岛市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宜居幸福进程,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推进残疾人就业优先战略,全面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为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青岛市不断强化政府责任,把促进残疾人就业纳入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重点工作目标,特别是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突出政策促就业的特点,为全市残疾人就业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打造出了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青岛模式”。近年来,全市残疾人就业数逐年增长,2013年通过各种形式新增就业1672人。
政府采购促就业
按照《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9号文件”)等文件精神,2013年起,全市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在物资和服务采购工作中,对参与竞标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评标体系量化赋分,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残疾人业户、残疾人企业、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青岛市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评标体系统一由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审核,建立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台账,确保工作的规范性、透明性。在审核程序上,就业中心对参与竞标单位所安置残疾人的残疾证信息在二代残疾证管理系统中进行真伪情况查验,在市人社局一体化信息平台上对残疾职工的用工和参保情况进行验证,为符合条件的竞标单位开具安置残疾人就业证明,全市统一编号,外地企业在审验安置残疾人就业比例后享受与本地企业同等的加分待遇。仅2013年,共有167家用人单位参与竞标,安置各类残疾人270人,调动了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拓宽了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在全国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孵化中心显峥嵘
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立自强,但缺乏创业经验,没有创业场所是面临的最大困难。为了帮助残疾人实现创业梦想,推动残疾人企业发展,“9号文件”对残疾人自主创业进行鼓励。一是完善残疾人创业扶持政策。落实残疾人创业培训、创业补贴、自谋职业扶持、小额担保贷款等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残疾人自主创业。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二是实施创业孵化奖补政策。鼓励政府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厂房、场地、市场等适合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的,按照比例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奖励,并对入驻残疾人创业者开展免费的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和配套服务,并协助残疾人创业者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残疾人创业者入驻孵化中心享受第一年100%、第二年50%、第三年30%的房租优惠,市财政对市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的房租及运行费用给予适当补贴。
2012年,筹备建成了青岛市级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残疾人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创业孵化中心对入驻企业进行“进—管—出”的综合管理,协助入驻企业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为入驻企业和有创业意向的残疾人提供创业培训;为入驻企业提供经营办公、产品展示、会议洽谈等场所及相关咨询和服务;协调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入驻创业孵化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就业和创业窗口服务;建立岗位配置网络平台,为企业和残疾人提供网络岗位对接和招聘服务;做好协调残疾人创业沙龙、商机“PARTY”运营和服务管理工作;做好后勤、安保、卫生、消防、公共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工作。入驻企业在房租优惠的基础上,孵化中心对残疾人自主创业,可放宽注册条件,申请试营业,并可在三年内减免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截至目前,整个孵化中心已入驻残疾人企业25家,入驻率达到86%;入驻企业已安置就业人员115名,其中残疾人55名;入驻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525万元。
奖补政策增动力
青岛市在坚持按比例就业主渠道基础上,为鼓励用人单位营造残疾人就业的良好氛围,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9号文件”对超过规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奖励。每超过规定比例安置1名残疾人,劳动合同履行期内,每年奖励用人单位8000元。自2012年起,用人单位每超比例新安置1名残疾人就业,再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用人单位招用就业特别困难残疾人就业,新签订1年以上3年以下劳动合同,合同存续期内,每人每年按照上年度当地最低工资额20%的标准给予岗位补助;新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合同存续期内,每人每年按照上年度当地最低工资额的30%标准给予岗位补助。用人单位与就业特别困难残疾人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为其安排适当的工种岗位,并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与其他职工同等待遇的,另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给予就业补贴。
实训基地有实效
为巩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成果,搭建就业平台,青岛市选取具备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守法经营、经济效益好且适合残疾人实训、侧重对残疾人实用性劳动技能训练的用人单位,组织筛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进行实训,着力提高残疾人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促进残疾人通过实训实现就业。
截至目前,已先后成立绿泽画院残疾人油画创作实训基地、锦绣长安残疾人动漫制作实训基地等4处实训基地,实训各类残疾人70人,实现就业25人,拨付实训基地补贴41万元。通过实训,极大地提升了残疾人的就业创业能力,发挥了残疾人的技能特长,提高了实训后就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辅助就业露头角
作为组织精神、智力类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新尝试,青岛市黄岛区残联继组织实施残疾人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和个体从业之后,又一残疾人就业新形式———辅助性就业正式启动。通过政府花钱购买好服务,机构奉献爱心,承担社会责任,残疾人及其家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黄岛区康源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于2014年1月正式运营,首批安置各类残疾人32名(其中智力、精神19名),有效实现了残疾人集中管护、集中康复和集中生产,从中培养残疾人的感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简单劳动能力,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为解决智力、精神等残疾人的就业老大难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反响,对于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助力。
个体创业铺富路
近年来,该市通过争取优惠扶持,完善创业孵化奖补政策,设立就业创业投资基金。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先期安排资金500万元,设立青岛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引导基金。依托社会组织,吸纳社会资本,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初创期和初具规模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残疾人福利企业和残疾人创办的企业,完善残疾人创业扶持政策。落实残疾人创业培训、创业补贴、自谋职业扶持、小额担保贷款等各项扶持政策,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实施创业孵化奖补政策,并注重发挥一些成功创业残疾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市残疾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当年给予全市1176户城镇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社会保险补贴454万元。
青岛市知名残疾人女企业家杨萍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在残联的帮助扶持下,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裁缝成为岛城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和打板师,从一间6台缝纫机、3个合伙人的小作坊,发展成拥有先进的CAD制版设备、60多台缝纫机及特种设备、40多人,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年产值达500万元的青岛雅时依工贸有限公司。现在公司有40多名员工,残疾人占40%,先后实训残疾人53名,实现残疾人就业40人。
盲人就业迎光明
视力残疾人是残疾人中障碍最大、就业最困难的群体,就业渠道少,就业率低。盲人触觉灵敏、精神专注,特别适合从事按摩工作。近年来,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盲人保健按摩机构扶持力度的通知》(青残联字〔2013〕33号)《关于开展青岛市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示范店创建工作的通知》(青残联办字〔2013〕15号)等文件,积极争取优惠扶持政策,提高扶持标准,帮扶盲人就业创业;严格进行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鉴定,切实做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资格证书申领及管理、盲人初级医疗按摩职称评审和中、高级盲人医疗按摩职称推荐上报和继续教育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盲人按摩技能水平;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秩序,打造示范店,实现达标规范化经营。
青岛市开发区的盲人医师张淑华,属后天致盲,在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他先后在青岛盲校、长春大学完成了学业,回到家乡后,在残联的帮扶下,开办了华康推拿室,用热情周到的服务留住了客人,用高超的推拿技术赢得了客人的心。为了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在区残联的协助下于2005年创办了鑫华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张淑华亲自授课,还聘请了一些中医专家进行培训指导,为更多的残疾人创造了就业条件,先后免费培训136名残疾人,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