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激活农村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徐军任日莹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改革创新,激活农村经济
方中华
“今年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采用“改革”一词多达77次,而“农村”一词出现29次,成为仅次于“改革”的另一热词。
新形势下,尽管发展走势良好,受区位环境、设施条件等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多数农村的经济实力薄弱。“一分摆设,九分落实”。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方中华最关注的是土地流转、农村股权、集体资产量化等问题。此次全国两会,方中华认真审议、积极建言,继续把农民的心声反应到全国两会中去,让农民兄弟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切实体会改革成果。“如何使政策能够真正落实,让农村建设‘接上地气’?如何改革、创新?”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方中华。
政策效力有待提高
《中国企业报》:您希望政府在深化“农村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
方中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比较重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少地方还出台了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各地的政策措施针对性、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税费减免、投资企业所缴税费补助等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我认为未来我们要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紧紧抓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个重点,积极做好外力与内力相结合的文章。
在全国层面出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在土地指标、资金补助、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要统筹兼顾实施个性化帮扶政策,积极推进项目配套政策,按照中央和地方各项补助“一比一”配套原则,落实各项补助。
另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随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在这次的提案中,我也建议国家出台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土地的优惠政策,应有不少于2%的配套辅助设施用地用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化、产业化之后,在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用地难的问题上。
《中国企业报》:对一些欠发达村是否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方中华:确实,我建议对欠发达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倾斜政策,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给予重点扶持,改善村级面貌。要“对症下药”,帮助各村认真分析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瓶颈,寻找出路,提出对策。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对政策措施执行落实的监督,一方面保障政策的执行力,另一方面防止政策、利益个人化。
《中国企业报》:目前,村干部在建设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方中华:我认为一部分村干部的观念没有适应新形势要求,长期沿用过去的行政管理手段,也有村级干部认识水平不高,思想不够重视,造成过份依赖上级有关政策补助,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另外,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导致无法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使村集体有土地、有资金、有条件,也不知道如何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更有些村干部把自己的“地位”当成争权夺利的“资本”,热衷于“内斗”,贻误良好的发展机遇,导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不善,集体资产应增值而没有增值,或者白白流失,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重视。
《中国企业报》:新形势下,村干部如何实现自身“改革创新”?
方中华:俗话说得好,蛇无头不走,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想将基层真正带富,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形成战斗力、凝聚力,上下一盘棋,统一谋划、统一运作。
通过调研,使各地村级组织和广大村官学习经验互鉴、学习共进,发展联动的制度化平台迫在眉睫。如何加强村干部的队伍建设和干事创业能力建设是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大课题,如村官论坛就是一个好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积极打造“富脑”的平台、“合作”的平台、“传导”的平台和“展示”的平台,切实加强村干部能力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
《中国企业报》:农村发展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地改革、创新?
方中华: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就要敢于尝试,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过去,很多地方初步探索出了一些因地制宜发展模式的成功模式及经验。我举几个例子,例如开展清产核资,盘活村级存量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另一种是立足当地的资源开发发展集体经济,我们称之为“资源开发型”;第三种是通过引进工商资本联合开发发展集体经济,还有包括多村联合整合土地、资金等要素发展集体经济,强村帮助弱村结对发展集体经济。
这些都是不错的模式。在未来,我建议要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和推广,并探索出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因地制宜是创新的另一种思维,我们要探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根据各村实际,通过产业融合、一村一品等途径,指导各村探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主要发展优质产业项目、注入科技文化元素,增加赋值。
《中国企业报》:村与村之间是否可以合作,实现共赢?
方中华:我觉得这点对农村改革创新比较重要。举个例子,如浙江五村集团发展模式,通过5+X的合作模式和“产业经营+资本运作”的运营模式,利用村域经济的互补性,利用资本市场功能,最大规模地整合和集聚资源,采取“强强联合”、“强弱带动”、“南北合作”、“扶贫帮困”等有效举措,以“造血”为主的帮扶方式,把强村的资金、技术和项目等优势与弱村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结合起来,推动薄弱村的“三农”发展。
《中国企业报》:您刚才提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怎样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方中华:除了前面说到的政府政策的支持,我认为要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公司化改造,像企业一般有税务登记,可开增值税发票,同时又享受相关的退税政策,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面狭窄的问题。还要以科技推广为基础,以加强监管为手段,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金融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健全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现代农业的激励机制,新增贷款要向农村倾斜,解决“三农”领域贷款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