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谈三中全会建言国企改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蒋皓
专家学者畅谈三中全会建言国企改革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国企体制改革分两个层次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很有成绩,但仍需要继续产权改革,不把农民和国有企业问题解决好,很难成为有效的市场经济。同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不是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问题,目标应该是双赢,但现在还没有双赢,因为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改革,行政干预太多,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还要改革。
未来,国企与民企之间的相互竞争是必然的,但合作也是必然的。两者的最终目标是双赢,而双赢前提是,国资体制必须改革,而民企体制必须转型。对国有企业而言,目前重在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分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指国有资本体制改革,较低层次才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就国有资本体制改革而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央所属企业的监管机关,应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
我认为,可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之下设立综合性或行业性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哪个领域缺少资金支持,可加大投资;哪个领域产能过剩,可减少或撤出投资。总之,应把国有资本投资到最有价值的领域,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就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而言,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股份有限公司,不少还是上市公司,表面上看拥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多名不副实。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就应该严格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企业进行治理,并通过股东大会对其进行制约。只有这样,国企与民企才能谈得上公平竞争与互助合作。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
茅于轼:国企改革大方向并没有变
回过头来看,从经济改革三中全会开始,我们走的一条路就是朝着自由市场、放弃计划经济、发展民间资本、发展国际贸易,也发展国内贸易,而且还有国际的投资,可以说,国企改革的大方向并没有变。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都在上市,大家也都去买股票。但问题的关键是,决策权并没有变,决策的还是政府,企业谁当董事长总经理不是由股民们说了算,还是由政府说了算。如果这一点不改,怎么能叫国企改革呢?
我们有的国有企业领导本身就是政府官员,企业跟政府密不可分,越是企业的就越是政府的,越有钱的就越有权,而我们一般的企业是有钱无权的。西方国家也有一些国企,他们是完全跟政府脱钩的,跟私营企业完全是一样的。股东权力很大,股东的权力决定一切。股东会的持股人,国有企业持股人有政府的代表,但他们企业的性质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他们所谓的国企实际上是按照私企的各种方式来运作的,跟权力完全脱钩。
而我们的国企离不开政府的扶植。他们是靠权力来赚钱的,跟政府脱不了钩。占据市场垄断地位,享受了太多政府保护下的优惠。你说仅靠国企自身能改到什么程度呢?
当然,想改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国企如果要想真正改革,有些方面就要跟政府脱钩,例如国企的董事长总经理不能由政府委派。一个企业怎么能由政府来管呢?企业是应该由市场来管的,这一点我们始终要想清楚。
蔡继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国企应逐渐摆脱行政色彩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恐怕在今后全面深化改革中也不会动摇。但如果注意到公报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这显然是为了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国有经济改革是绕不开的。
对于国企改革,比如引进民营资本,有些民营企业徘徊,担心制度不完善,出现“玻璃门”与“弹簧门”事件,民资进去或许会血本无归的情况,这就涉及国有企业自身要加快现代企业建设,逐渐摆脱行政色彩。国企的领导人不能够总是扮演企业官员的身份,政府也不能再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如果引入民资,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根据出资人股份多少,参与企业的管理和重大决策。此外,要对国有企业分配进行改革。人们并不是一定要反对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从名称来讲,代表的是国民的利益。它使用的是国有的资本,国家的资源,理应为公共利益,为社会所有的成员,给社会带来公共利益和福利。同时,国有企业利用国有资本获得的利润,应该由国家来分配。
当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国企非要垄断某些行业也不是不可以,但至少在分配上要做到合理,要让广大公众能够分享到国有资本所带来的收益。这一点做好了,特别是国有资本带来的收益的使用,更多地倾向于民生,公共福利以及社会保障方面,我认为公众会对国有企业给予更大程度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