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下的危机和商机
【大气治理之论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曾永青
雾霾下的危机和商机
连续4天的重度污染让京津冀的“十一黄金周”大为失色,原本应秋高气爽的首都陷入一片污浊的雾霾之中,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霾黄色警报,提醒居民减少外出活动。其中北京和石家庄为紫色六级“极差”气象条件。
污浊的空气冲散了节日的喜庆,降低了人们出行消费的意愿,也侵害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为治理华北地区大气污染和全国一些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此前中央已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治理措施。9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简称《大气十条》),并明确指出企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要按照环保规范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增加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确保达标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要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监督。与此前公布的大气污染治理“国十条”相比,此次行动计划目标更加详细,相对应的措施也更加严格。
随着中央的号令,各地各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9月16日环保部发文要求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分解目标任务,严格考核问责,并启动了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同京津冀晋鲁内蒙古六省市区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9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印发了《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决定对油品质量升级实行优质优价政策;9月22日国家能源局则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企业主要负责人签订了重大能源保障项目任务书,除了要求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和东部地区外来电力供应外,还要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经过了30多年粗放式快速发展,所积累起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减排治污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十二五”以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针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涉及大气、水和土壤等各个领域。随着新一届中央政府就位,各项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已呈现出加码态势。在中央政策倒逼下,各地政府也在加紧行动,环境治理政策被进一步细化和加码。这些政策在为污染企业带上“紧箍咒”的同时,也以财税优惠杠杆来刺激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并由此给企业带来了冰火两重天。对一些企业来讲,前面的路将是一片春意盎然,但对另一些企业来讲,前面的路也许将面临着更加严酷的寒冬。
近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大幅度提高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规定现有企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氟化物排放限值要比现行标准分别再严格50%、53%、50%;新建企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排放限值比现行标准再严格85%和65%,并增加了氮氧化物控制指标。这项标准实施后,将大幅降低农村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将关停,从而有效促进砖瓦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带动相关环保技术和产业发展。
河北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了50项具体措施,其中压钢减煤最引人瞩目。到2017年河北将减少钢产量1/3,煤炭消费总量净削减4000万吨。减煤造成的能源缺口将由清洁能源替代,河北将加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天然气供应,加大水电、地热、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河北工业的转型和调整对煤炭企业不算是好消息,但对清洁能源企业和环保企业却意味着重大商机。
9月14日我国正式启动含烃氯氟烃(HCFC)生产行业淘汰计划。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HCFC生产国、使用国和出口国,到2030年前,我国将累计减少约430万吨HCFC生产和排放。如何借HCFC生产行业淘汰的机会,着力发展污染小、排放少、效益好、可持续的低碳环保项目,努力寻找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考验着每位企业领军者的心智和眼光。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清洁水行动计划和土壤环保行动计划,已经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的主线,“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方面,我国投资将高达2.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可再生能源方面投资将达1.8万亿元人民币,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其中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预期已经刺激了相关公司的订单迅猛增长,而从明年起,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土壤重金属治理等领域的企业也将迎来业绩高成长期。
中国经济在升级,中国企业在转型,美丽中国画卷在铺展。我们期待着明年“十一黄金周”的北京是7个艳阳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