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大气治污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大气治污调查
 

2013年6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承德沉重转身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承德沉重转身

在十面“霾”伏下,全国著名旅游胜地、皇家避暑山庄承德没能独善其身。

5月初,河北省多地出现空气重度污染天气,11个设区市中有7座城市存在空气重度污染,其中就有承德市,首要污染物PM2.5指数为224微克/立方米。中国的PM2.5标准值为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为达标。

作为正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承德来说,这些是不应出现的。因此,“承德现在的产业结构都需要节能环保技术来提高,目前调结构转方式已成为承德经济发展第一任务。”河北省承德市委副秘书长高永海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传统产业“黑又重”

2013年年初,连续数日,全国大部分城市受雾霾天气影响,空气质量下降。1月14日,河北省承德市PM2.5的指数升至22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重度污染。承德市区各监测点的实时指数显示,承德钢铁公司、国电滦河电厂等企业所处区域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集中多家企业的承德市开发区为轻度污染。

河北省的经济“过重过黑”,煤炭、钢铁、玻璃、建材,都属于“三高一低”产业,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承德也不例外。”

公开资料显示,承德处于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挤压地带,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藏100种,目前已开发50余种。其中,探明的钒钛、钼、萤石储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4位和第4位,铅、银、铂、钯、磷矿储量居河北省首位,是中国除攀枝花外唯一的大型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尤其是铁矿资源,伴生钒、钛、磷等多种金属非金属矿藏,分布在各个区域,品位数量在世界上举足轻重。

一直以来,承德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矿源。钒钛制品是承德的龙头行业,承德经济总量的50%以上都来自钒钛制品。同时,承德钢铁产量达到999.9万吨,几近千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079万吨,矿业经济占到承德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就是这些为承德带来GDP的产业,如今让承德市感到有些头疼。“这些都属于消耗资源,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业,承德不能一直这么发展,所以急需用高科技的节能环保手段来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永海急切地说。

据了解,传统的钒渣提钒技术有钠化焙烧及钙化焙烧两种,两种焙烧技术均存在焙烧温度较高、能耗大、钒提取率低,产生污染性窑气且治理难度大等缺陷。特别是全流程的钒提取率低,钒渣的伴生有价元素铬、钛不能被同时提取利用,过程中的废水、废渣难以进行资源化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事实上,作为承德的第三产业,依托钒钛磁铁矿生产的钢、铁来发展的承德装备制造业,“可以这么讲,产品水平比较低,也是高耗能,属于粗线条的,不是高精端的企业,因此也急需在高科技企业的帮助下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水平,达到节能减排。”高永海坦言。

来自减排指标的压力

作为后发地区,承德市在河北省排位第九,经济总量等都相对落后。因此,“承德必须以国家节能减排为主线,进行结构调整方式转变。”高永海表示。

在此基础上,每年承德还需承担河北省政府下派给承德市政府的节能指标,高永海告诉记者,“承德的很多企业原来就是资源型企业,本身就是高耗能的,自身减排压力就比较大,即使承德不发展,实现‘十二五’减排指标比‘十一五’减排指标降低都很困难,更何况承德还需要发展。”

“有增量就有消耗特别是二产,就有耗能,就需要减排,我们是在增量基础上要比‘十一五’指标减少,所以这是承德政府的首要任务,要发展经济就要研究如何减排,首先需要研究上项目,研究上项目还要研究减排。”高永海如是说。

对于落后地区,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发展。高永海告诉记者,目前承德市的压力非常大,承德市委提出,要与河北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中国小康指标肯定是统一标准,现在承德的指标标准与国家差距非常大,所以承德主要研究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快中求进。”

现在上项目首要条件就是环保,“项目再好,只要有污染并且不能治理的坚决不上。”高永海无奈地说,承德距离小康社会发展还有很大距离,城镇居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小康水平差距都很远,每年需要两位数字增长,才能保证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因此必须节能环保。

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主要从环境角度出发,高永海表示,“如果环境不好肯定不行,所以要求承德必须打造承德生态环境,包括承德的山庄外庙、承德区域环境等,都得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生态要求来打造,因此需要承德通过节能环保技术来达到产业绿色环保水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