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探路金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探路金改
 

2013年3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今后将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重点发展种养业产前和产后服务、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四荒”资源开发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产业。

工商资本下乡家庭农场亟待制度松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工商资本下乡家庭农场亟待制度松绑

目前我国农村种养业普遍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难题,这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把家庭农场纳入工商行政登记,确立企业法人地位,以便获得贷款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刘永好说,在欧美,家庭农场主要是由四五十岁左右的农场主经营,只要两三个人,就能耕种上千亩土地。在这背后,离不开完善的金融贷款、设施配套、市场销售服务。

苦恼的农场主

七年前,湖北荆州的转业军人李均强回乡便承包了村里的十多亩耕地以及一口二三亩的水塘。

当村里人都纷纷外出打工时,李均强却一心想扎根农村,想在农村做出一番事业来,即通过科技种植养殖,发家致富。

此外,毗邻他承包的耕地和水塘旁边,还有一块七八亩谁也看不上的丘陵荒地。李均强又说服家里人,拿出家里不多的积蓄承包了那块丘陵荒地,请人将四周全部围上,并盖起七八间猪舍。

彼时,李均强认为,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家乡一直不怎么富裕,关键是传统的养殖种植方式太原始落后,只要科学种植养殖,长期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于是,平时就爱钻研的李均强,实施起自己的宏伟计划:十几亩耕地,夏天种经济作物棉花,其余季节种蔬菜。七八亩丘陵则种上橘子、桃、梨等水果。

然而,多年过去了,李均强的规模仍没有做大,收入方面增长缓慢。

李均强发现,光靠自己的力量过于薄弱,这么多年来一直做不大,根本原因,还是缺钱。虽然自己刻苦钻研科技,也有农业专家指导,但没有资金的支持,规模始终上不去,辛苦不说,而且收入不高,风险也很大。

“没有大的资金投入,根本没办法进行规模化种养。”李均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没有担保,贷款困难,缺乏创业启动资金,我不得不‘望地兴叹’。”

记者了解到,像李均强受资金困扰、想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农民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多。

家庭农场成资本下乡重点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而“家庭农场”首次被提到。

据介绍,我国今后将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采取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等方式,重点发展种养业产前和产后服务、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四荒”资源开发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产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在中央有关“资本下乡”的文件出台后,引起业内专家学者热议。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熙保认为,龙头企业资本雄厚,承包的土地较多,涉及的农民人数较多,带动力和辐射力较强,而且是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影响特别大,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导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中就包括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的家庭农场。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特别关注现代农业发展中“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王书平建议,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服务,将家庭农场与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开展订单收储,依托产业化联盟建立物流配送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表示,家庭农场主就是职业农民,应该实行登记注册制。

据悉,以工商资本为主导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在我国各地发展较快。其中,湖北武汉、上海松江、吉林延边、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2年前,湖北春晖集团在孝感市孝南区将6000多亩土地整体流转,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初步实现了分散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职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型。二年来,合作农户每亩纯收入636元,同比增收11%。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