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资源终究不能成为支持企业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忽视了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许多企业家最后的沉沦其实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局。
“关系”背后是商业精神的缺失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岷
“关系”背后是商业精神的缺失
坊间戏言,中国企业面对职权部门,就好比购买车票的人面对黄牛党。平日里,对黄牛党深恶痛绝,一旦有需求,又盼着黄牛党能一下子从天而降。
戏言说出了不争的事实,中国企业家被权力深深困扰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依恋权力。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专家表示,体制的滞后毋庸置疑是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除此之外,一些中国企业家面对职权所表现出的饮鸩止渴、飞蛾扑火的病态心态,也是导致其自我沉沦的重要原因。
“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某次企业家论坛上,有位企业家嘉宾毫无愧色地说:“在中国不行贿一事无成,我自己就行贿过。”对于这番不加掩饰的独白,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一些企业家看来,打造为我所用的政商关系成了企业攫取利益的一条捷径。有人断言,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关系”仍在中国企业家的成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政商关系中企业家表现出的“热情”源自现代商业精神的缺失。在道德断层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中国企业家,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普遍缺乏信仰,缺乏成熟的价值观,许多人无意也无力承担起推动社会良性演进的道义与历史责任。
很多案例中,当企业家冒险突进的时候,他本人知道这将是一次无比凶险的“大跃进”,不符合一家企业正常成长的逻辑。但有政商关系支撑,在特权思想的鼓舞下,他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也认为自己应该无所不能。不过,商业终归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必将引发可怕的后果。正所谓“在江湖上混,早晚是要还的”。
学者赵曾海表示,抛开此种致富方法的风险和成本不说,随着经济转型的完成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关系资源终究不能成为支持企业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忽视了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许多企业家最后的沉沦其实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局。
“亲近政府,远离政治”
万科王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然地说:“我从不行贿,也不希望商界流行此道,使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蒙羞。”这番话让那些为“行贿”鼓掌的企业家听了,或许会不以为然,但王石却用自己的言行印证了这番话的真实性。对自我和对企业的约束,使万科避免了因牟取暴利从而陷入违规圈钱、钱权交易等漩涡。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的一句“亲近政府,远离政治”,让我们看到他在处理政商关系上的清醒和智慧。
当然,王健林是有底气的,他的底气来自“万达完全是走市场的”,来自他自身具备的现代商业精神。他知道“政商关系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比在哈佛读博士后还要困难”,他也知道“不理政府的说法纯粹是忽悠,在美国也不可能不理政府”,但他更知道“把握好一个关键,不去做使自己伤筋动骨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一直大力倡导“好的市场经济”,言下之意,当下的市场经济是不好的,实质是“权贵市场经济”。但不管市场模式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国家正力争从政府层面变革目前的现状。此时,只有企业家自觉地调整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政商之间的畸形关系才有可能真正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