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调查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孤注一掷IPO令企业自伤

来源:中国企业报  

孤注一掷IPO令企业自伤

(上接第一版)

中技桩业陷IPO迷局

令谢燕等大学生不解的是,中技桩业的很多生产基地厂区还是一片萧条荒芜,不但没有投产,有的地方刚建厂房,设备都还没有全部安装,更有甚者连厂房基础建设都还没开工。

在大学生提供的广东中技桩业有限公司四会厂房马房厂区的照片上《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除了竖立的牌子,只有一片荒地,并无任何建筑物。

湖南工学院的另一名大学生叶勇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在与中技桩业的工作人员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他还专门询问了是否要下车间,对方回答说:“有的岗位会要求去车间,但是不会超过三个月。”然而报到后他们发现,中技桩业刻意隐瞒行业萎缩而造成经营困难和大幅裁员的实情,不但报到时间一再推迟,公司的现状以及待遇都和早先告知的情况大相径庭。“因此中技桩业存在欺骗我们学生的行为。”

叶勇说,7月25日,他接到入职培训的报到通知后,培训老师却告知公司将削减他们的待遇,下车间的时间也从三个月延长到一年,物价补贴被以国家物价指数下降为由扣除,各种费用都不予报销。“事实证明,公司就是人招多了,没法安置,才想出各种办法逼迫我们自行离开公司。”

据中国证监会披露,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4月份净利润巨额亏损3500多万元,其经营状况惨淡。

而《中国企业报》记者拿到的天津市建筑业协会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今年7月份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中技桩业的子公司天津中技桩业有限公司的开工率只有15.5%,而天津地区正是中技桩业在招股说明书中自述的募投项目所在地。

事实上,这种开工率不足的情况在中技桩业的全国其他地区也普遍存在,是整个预制桩业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所致。

据韩喜斌介绍,中技桩业正是因为第一次冲击IPO不成功,但当时为了造成“全面繁荣”景象,不但大打广告面向全国招聘,而且大规模的到校园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同时,也在全国各地圈地,此举既能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又能为企业IPO营造有利条件。但没能成功是其未预料到的,所以造成了圈来的地无法建设厂房,招聘的人员明显过多,这才是大学生被辞退的真正原因。

为此,《中国企业报》记者试图联系中技桩业求证,在多次拨打中技桩业电话均无人接听的情况下,记者辗转得到中技桩业总经办负责人徐磊的电话。在记者表明采访问题后,徐磊表示他不清楚这件事,要请示领导。随后,记者又将采访问题以短信形式发给徐磊,但截至发稿前,记者并未得到中技桩业的任何回复。

企业IPO成本动辄上亿

IPO对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IPO是企业融资唯一的途径吗?《中国企业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招商投资研究会会长、深圳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张明亮。

“中国企业IPO‘不成功则成仁’,从我这些年接触的企业融资案例中,都能印证这一点。10多年前曾有一个企业计划赴香港IPO,为了上市,这家企业花费了3000多万元各类开支,在没有得到有关部门最后批复阶段是他最难过的时期。他表示如果不能批准上市,企业只有倒闭了。为了上市,企业把大部分流动资金都投入到上市运作了,动辄上亿。成功了则拿回股民的投资发展企业,失败了企业只能‘成仁’从头再来了……奉劝企业在上市问题上不要孤注一掷,应想方设法打通其他融资渠道。”张明亮说。

张明亮指出,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IPO。因为IPO监管相对严格,要公开审计,重大项目必须向社会公告,但其实有些企业项目向社会公告后,可能会损失商机。

此外,监管层的IPO审核制度也正趋于严格。日前,证监会对于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立案稽查更进一步透露了这一信号。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除了新大地,还有巴安水务、华昌达、万福生科、朗科科技等多家创业板公司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同时,被立案调查的主板和中小板公司也层出不穷。监管层整肃证券市场违法违规的决心和力度在不断增强。

张明亮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因为多年进行投融资服务和研究,他发现信息不对称是投融资业的最大瓶颈,“一个好的项目,其实可以让资本机构打架的。”张明亮举例说,PE融资比IPO快很多,最快一个月就搞定了,“曾经有一个项目,一个PE通过考察审核决定投资,在做好了准备签约的所有手续后,另一个PE机构却捷足先登,打过去5000万诚意金后成功签约抢单,因为同行权威PE的审核是互相有信任度的。”他建议中国企业在计划IPO的同时,也应该尝试多种融资手段。他指出,近年来,VC、PE发展迅猛,建议企业多从这些渠道及信托、中小企业债、担保等方面下功夫。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