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决策参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决策参考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一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而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到首位,如此排序直观地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工作中的迫切性。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锁定七大行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我国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什么样的产业才能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有明确而科学的答案: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温总理特别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将成为我国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涉及的七大产业是:

新能源,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制订中。

新材料,着重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支撑新的产业革命。

信息产业,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我国已启动传感网方面的研究。信息网络产业将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新医药,结合生命科学前沿、高新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新医药研发产业链。

生物育种,是我国自己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突破口。转基因技术在粮食和食品领域推广将是突破方向。生物科技的发展,将显著提高农业和人口健康水平。

节能环保,目前全球节能环保技术主要掌控在日、美等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必须在节能环保上有自己的突破。

电动汽车,我国已跻身世界上较先进的行列。将通过技术经济、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的充分论证,尽快确定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

温总理特别指出,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已错失了四次发展科技的机遇。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兴起之际,中国正当“康乾盛世”,盲目自大错失良机。第二次是鸦片战争之后,改良派发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却被保守派所扼杀。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军阀混战加上外敌入侵,使中国失去了科学救国的机会。第四次是“文革”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技基础受到很大破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发奋图强,有所作为,赢得主动。

权重大为提升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严格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要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要营造良好政策体制环境,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要加快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一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而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到首位,一时引发热议。

业内人士指出,与2011年相比,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权重明显上升,意味着相关产业在2012年有望获得更多“真金白银”的支持。

“如此排序直观地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教授剧锦文指出,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次序还被排到提升传统制造业以及加大服务业规模的后边。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去年的“扎实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有专家指出,“扎实发展”意味着,主管部门在2011年主要是对各地政府一哄而起投资冲动进行引导和控制;“培育发展”则意味着,相关部门在2012年将对新兴产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从而“推动重大技术突破”。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合作、共赢、开放,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并把本土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战略的导向和主要的目标。

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既有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弊端积累的效应,也有新技术给我们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带来的挑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市场经济和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放宽准入的门槛,简化审批的程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的改革,为各种资本有序的进入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其次要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的配置。还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技术标准,切实保障创新者的权益。(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网、《酒泉日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