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5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安全环保新农居——“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的思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庞宝根/文

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安全环保新农居——“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的思考

3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就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多月的6月14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场里氏7.2级的地震,日本气象厅将之命名为“岩手·宫城内陆地震”。此次地震为近年来日本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不过,这次地震一共只造成12人遇难,10人失踪,受伤人数也不过200多人。为什么日本每年那么多高震级的地震,造成的伤亡率却很小?这其中有没有建筑质量的原因?为什么我国农村的建筑在地震中受损这么严重呢?

据统计,发生同等破坏性地震时,发达国家人员伤亡是发展中国家的1/10,20世纪下半叶全球死亡万人以上的灾害性地震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地震的准确预测还无法完全实现,在这种无奈下,人类应把与地震较量的重点放在建筑质量、应急救援系统等自身力量能够达到的领域。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增强房屋的抗震性能。据了解,日本在阪神大地震后,大力推广抗震住宅技术体系。结合日本的经验反观我国广大农村的住宅建设,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建设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有必要全方位地思考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的现状、发展方向和改进的具体措施。

不要“辈辈都盖房,辈辈住破房”

我国是一个经纬落差很大的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等相去甚远。据统计,我国农村现有约7.4亿常住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58%。全国城乡住宅总量为400多亿平方米,其中,农村住宅占70%多,近十年来,每年新建的农村住宅为6亿至7亿平方米,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土法上马”。我国县级以下的房屋建设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民自建用房,由于此类建筑没有纳入建设工程的统一管理体系,农村的建房根本没有人管,农民建房几乎都处于自由放任状态,从设计到材料采购、施工安装、装饰全是“土法上马”。

二是不安全,不节能。纵观全国,不管是“5·12”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四川、甘肃南部、陕西等灾区还是在东南沿海较富裕的省份,农村建房都存在重外观、轻结构、轻抗震的思想,以至于“5·12”地震中,农村房屋的受灾面最广。而这些建筑除了简单的遮风挡雨功能外,毫无安全、节能、健康、舒适可言。

三是不集约,不生态。我国农村现行农民建房只是沿袭传统的粗放型模式,节能、节材、环保的观念淡薄。“辈辈都盖房,辈辈住破房”。农村住房建设以砖木结构为主,由于其质量低劣,导致建筑寿命短,平均寿命20年左右,造成了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的大量浪费。(下转第四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