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何乐而不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万斯琴/文
国资委:何乐而不为
作为中央企业监管部门,国资委的身影出现在中央企业与各地政府的每一次合作签约会上。
“如果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国有资产跨区域优化配置、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水平、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这样的对接合作,何乐而不为呢?”国资委研究中心咨询部部长张春晓说。
“对于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对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央企的发展近几年来比较好,经济效益、科技能力等都上了一个台阶,实现了行业排头兵,央企在和地方的对接中,对地方的企业,在管理水平、经济带动都会有显著成效。”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新闻处处长苏桂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二是对地方政府来说,央企带来了好的管理体系、人才和资金等优势,各地都把这看作是一种机遇,因为央企有品牌规模,可以带动政府投资,发展大项目和基础项目。”央企、地方密切合作
国家区域经济和产业规划政策,主要扶持和关注区域和行业的稀缺性。稀缺可以带来价值,产生价值,提高价值。在促进当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大命题下,各地政府都纷纷带着豪华团来京招商引资。有的省市为了进一步拓展与央企的合作领域和范围,提升合作水平,已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这块做大做强。
经济学者分析指出,以上种种事例证明,实现各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既要依靠“内力”,充分调动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要依托“外力”,借梯登高,广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尤其是来自中央企业的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透露,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制造业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而这一轮高速增长是由重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推动的,而重化工业化的内在因素是城市化加快、基础设施重建加速,国内需求非常强劲,消费需求的上涨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张文魁称,未来几年,中国产业发展将出现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新生3个趋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央企和地方合作这么密切。
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彭建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央企加大参与地方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可以帮助地方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彭建国认为,央企毕竟是企业,在自身的结构调整中,在自己的产业扩张和产业升级中,也需要重新布局,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撑,央企的产业转移、制造基地甄选,无疑对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企业利润有极大裨益。
“央企利用自身优势,还可帮助地方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央企积极帮助和参与地方国有企业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帮助增强地方企业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彭建国说。各方共赢才是根本目的
事实上,不管是国资委也好,各地政府也好,121家央企也好,各方都高度重视相互的合作。
贵州省经信委主任班程农认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是贵州省“十二五”的主基调。既要“转”、又要“赶”,投资最重要,项目最关键。通过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双管齐下,才能推动贵州省迅速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扩大总量。
针对社会评价央企和地方是挤压民间投资空间的观点,国资委研究中心咨询部部长张春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企业都选择了央企,从我个人掌握的数据看,地方企业的兼并数量中,选择中央企业的不到30%。而选择中央企业的地方企业,要么是产业链匹配性强,要么是市场结合好,要么是法人治理结构水平得到提升。地方企业选择了央企,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管理支撑、渠道支持和市场支持。央企选择地方企业,可以完善产业链,有利于做优做强。”
对于“央企和地方的合作”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步伐不进反退的市场观点,张春晓认为,投资空间是相对的,国有企业的发展,从静态看好像是挤占了民间投资,但是从动态看不仅不会缩小投资空间,相反因为市场的需求而扩大了投资空间。分析我国行业的产业链,基本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张春晓表示,在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研发中心”的过程中,中央企业如何从制度建设、组织体系、创新投入等方面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促进自身产业升级,进而辐射和带动更多的地方经济和地方企业,各方和社会资源如何为自主创新提供支持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近年来,中央企业与各地政府在合作范围上,逐步从传统能源原材料领域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在合作方式上,已经从过去以项目投资为主转向项目投资、兼并重组、资本运营、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多种方式并存;在合作成效上,开始从单纯追求投资数量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并重。
张春晓认为,央企在与地方政府对接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认真审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实现各方共赢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