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 从农村寻找济世良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苗勇
1929年夏秋之交,晏阳初骑着小毛驴来到定县(现河北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 |
苗勇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晏阳初》,2022年1月入选东方出版社2021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好书榜,2022年12月获首届李劼人文学奖入围奖 |
1943年在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晏阳初与爱因斯坦等人被评为现代革命性十大伟人 |
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其开创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实践开启了近代中国经验“反向”传播的序幕,为全球平民百姓打开了智慧和富足之门,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和借鉴。
1926年,晏阳初从美国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举家迁往河北定县,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通过10年践行总结出“定县经验”。 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晏阳初以“定县经验”在亚洲的泰国、菲律宾、印度、印尼,非洲的加纳,拉丁美洲的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古巴等国家先后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并取得非凡成就,成为世界性平民教育的先驱。
“中国之生死在于民族再造”
1929年夏秋之交的一个炎热日子里,晏阳初身穿蓝布长衫、骑着小毛驴来到定县(现河北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在他身后,是金发碧眼的妻子许雅丽以及最小还不满周岁的4个孩子。一同前来的还有一群同样身着长衫、带着家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已辞去原职,放弃了大都市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翟城村距离定县城区20公里,有农户368户、2186人,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山村中的一个。此时定县有40余万人口,其中90%以上是农民。
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为何穷得没饭吃?这是晏阳初的困惑和思考。1920年,晏阳初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硕士毕业回国,走遍19个省份,深入农村调研考察,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之生死在于民族再造!
晏阳初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后,着手编写教材《平民千字课》,在长沙、武汉、嘉兴、烟台等地开展大规模的市民识字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为什么有三万万以上的人不识字?为什么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农村破落到这地步?为什么五千年来的政治腐败到如此?就是几千年来的知识分子,没有能够去教育民众。”
经过几年的城市平民教育,晏阳初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农业大国,80%的民众是农民,要振兴国家,就必须从农村与农民入手。
1926年11月,晏阳初在翟城村设立办事处;1928年6月,平教会设立社会调查部,聘请具有学术基础和实地调查经验的燕京大学教授李景汉为负责人,深入定县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
在翟城村,为了拉近与农民的距离,晏阳初和他的同仁住着和农民一样的房子,吃一样的饭菜,晏阳初还学会了用当地方言与农民说话。他本来不抽烟,但在田间地头和农民闲谈时,还经常拿过农民呛人的旱烟管猛吸几口,并夸赞“味道不错!”
从1926年开始算起,到1937年日本侵略定县时结束,前后历时10年,参与乡村建设实验区知识分子每年约120人,最多时超过500人。
定县是新中国唯一一个无文盲县
定县62个村,目不识丁的文盲占到85%,大多数人都贫困到在生与死的夹缝中挣扎;科学治病和公共卫生根本无从谈起,面对“愚、贫、弱、私”四大问题,晏阳初提出了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为了激发农民识字热情、晏阳初他们将农谚和节气歌谣写在灯笼上,趁着农民好奇的心理,讲解读书与日常生活和种庄稼的关系,激发农民对知识的渴求。
为解决教师人手不足问题,晏阳初他们开展了“导生传习制”,实行学员教学,在每个村子挑选优秀的毕业学员充当教师,传习的导生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也有七八岁的小娃娃。
教授农民识字的方式也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屋子里、院坝里、大树下、井沿边,甚至庄稼地里,每一个传习处的学员人数也有多有少,从三五个到十几个二十个不等,到1936年,定县全县472个村共办起平民学校470所。
识字的人越来越多,晏阳初便组织他们每天编“墙报”,后来又专门编印《农民周报》。同时,建立巡回书库,以“科普大篷车”的形式,利用流动书箱“图书漂流”巡回于各村,将科技图书送到农民手中。
与此同时,还修筑乡村露天剧场,培训农民剧团,大力开展农民自编自演反映农村生活的戏剧演出活动;并在县城建立广播站,通过自己购买材料、自己组装的方式,在定县四百多个村子安装了收音机,为农民建立了无线广播,让农民了解天下大事,开阔眼界,开辟了中国进行农村教育广播的先例。
1980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定县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无文盲县,足见平民教育影响之深远。
中国农民首次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定县夏季少雨,日照时间充足,特别适合种棉花。但农民选种随意,农产品产量十分低下。当问及“棉花产量这样低,为什么不考虑换一下种子?”当地农民嗤之以鼻,认为城里来的先生读书可以,但种庄稼却不如他们。
晏阳初他们决定建设实验示范基地,让农民信服。1930年春天,几十亩实验示范田被开辟出来,晏阳初他们引进先进品种,施用化肥,亲自下田耕种,农民来观看时,就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知识。
秋天,示范田获得丰收。翌年开春,他们免费提供种子,传授技术,指导生产。与平民学校毕业学员签订示范种植协议:如果试验田产量比原来的低,根据其产量补偿。示范工作进展顺利,推广工作得以开展。
平教会还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使中国农民首次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平教会育成“四号中棉”、“平教棉”等良种;引进波支改良猪、改良鸡舍,推广力行鸡、红洛岛鸡,以及新型农具和科学的耕作技术;改良白菜与梨树……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晏阳初带领平教会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1931年秋,定县全县棉农普遍增收,却遇到棉商统一口径,压低价格,农民们急于用钱,又没有其他的销售渠道,只得贱卖。一些不法商人趁“青黄不接”放高利贷给农民,收取高额利息……
为此,晏阳初帮助农民组织自主合作社,寻找地方银行发放低息小额农贷,让合作社有启动资金,成立信用社,为资金周转不灵的农户提供帮助。1934年初,定县建成合作社300多个,棉花丰收后,农民自己组织运到天津的棉纺厂,收入得以稳定增加。
不法商人利益受损,纠集长工闹事,“反对合作社!”“赶走平教会!”……定县农民纷纷起来支持保护平教会和晏阳初,合作社的先进做法愈加深入人心。
为世界贫苦平民打开了智慧与富足之门
1950年初,在纽约召开的平民教育运动美中央委员会例会上,晏阳初说,“战争已经结束,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为建设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平教会的使命,也更加艰巨和重大。”
“世界就好比一个大家庭,以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家庭为例,一个儿子受很好的教育,穿漂亮的衣服,吃很好的食物;而另外两个儿子却破衣烂衫,忍饥挨饿。你们能想象这样的家庭会和睦安宁吗?”
“如果想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必须有更好的百姓,百姓是基础,巩固这一基础的唯一方法就是使未发展和发展不良的百姓得到发展。……”
经过初步考察,晏阳初将菲律宾作为国际平教乡村改造运动的首善之地,提出了菲律宾乡村建设的整体计划。即在扫除文盲、办平民教育基础上,采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式教育三大方式,推行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各项工作同时进行,密切合作,一体推行。
晏阳初首先在条件最艰苦最贫困的地方开展示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我们的乡村改造实验不能从最艰苦最贫困的地方开始,如果不能让这些地方发展起来,是没有说服力的。”
他组建工作队进村入户,帮助村民建立买卖合作社,提供贷款和耕作工具,水牛、家畜,鼓励购买耕作和生产必需品,又将“四大教育”连环实施。
此时,菲律宾农村很多地方秩序混乱,乡村工作队白天深入农民家中做工作,晚上居住在农民家中,用一条长绳缠住每人小腿,遇到坏人来袭,队员可立即起身一起防卫。
荒原变成良田,乡村秩序逐步好转。菲律宾农村面目一新,收获的季节,稻田金穗飘香,鱼池、牛圈、猪棚、鸡舍星罗棋布,烟叶、大豆、香蕉、木瓜、树薯遍地都是,几乎每一平方米都有可供销售赚钱的绿色种植。
曾经的不毛之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农家都有厕所、垃圾坑,村上有了村医,1958年,晏阳初已帮助菲律宾重建200多个村庄。菲律宾的农村一度成为20世纪全世界最好的农村。
晏阳初还在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以其为阵地,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骨干和教师,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自己的平民教育思想。
由于乡村改造成效显著,菲律宾村民尊称他“现代农村的圣徒”,菲律宾总统授予他“金心勋章”;在印度,人们把他的名字与圣雄甘地放在一起;危地马拉总统授予他“国鸟勋章”。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为他颁发“杜绝饥饿终身成就奖”。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为他祝寿时称“您是我们人类的颂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晏阳初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国际社会誉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