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产业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产业经济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而立,上海张江“活力四射”

对话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乌兰琪琪格

袁涛

从默默无闻的“荸荠村”到“活力四射”的科创高地,三十而立的张江科学城,勇立时代潮头。

张江科学城,代表着上海创新的符号,从起步的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科技创新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随着一系列制度的突破,如今科学城汇聚了约2.4万家企业,激发了科技创新的大潮奔涌……

立足浦东引领区,深耕张江科学城,30年来,张江书写了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业史、发展史。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走进张江,对话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听他讲述张江如何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高地的奋进故事。

因改革开放而生,蓄积起澎湃力量

张江高科技园区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

浦东开发浪潮催生了一批开发公司,1992年7月28日,张江集团前身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挂牌,张江高科技园区同日正式开园。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江高科技园区见证了浦东改革开放的历程,见证了上海科技产业和科技研究发展的历程,也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缩影。”在张江工作了五年,袁涛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张江五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也了解了过往25年的历程。

“这30年,对张江是极不平凡的。”在袁涛看来,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张江走过了不平凡的路。如果用三个词语来形容张江的变化,“更大”“更强”“更有温度”再贴切不过。

细数起来,都是故事。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初期规划17平方公里;1999年,“聚焦张江”战略实施后,园区规划面积扩展到25平方公里;2011年张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土地扩大至75.9平方公里;2014年,上海自贸区扩区,张江自贸区37.2平方公里纳入……2021年,张江科学城扩大到220平方公里。

“张江变得更大了,整个开发面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往只有一个张江镇,现在张江科学城的概念涉及周边9个镇。”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日益壮大的张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蓄积着澎湃力量。

“张江变得更强了。”张江从过去一片阡陌农田,普通的江南水乡,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变成了一个创新创业的沃土,成了中国创新的高地、上海主要硬核产业的集聚地。

“张江更有温度了。”第三个变化让袁涛感慨不已。30年来,因为改革开放,有了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的创新创业者有了更多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的机遇。特别是这里倡导这样一种精神——“鼓励成功,宽容失败”,这也是一种国际化的精神,一种勇于迎接挑战、勇于参与世界竞争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张江已经从单纯的科技园区蜕变成为产城融合的科学城,每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有了城区的温度和烟火气。”袁涛认为,张江更像一个创业的乐园。

“从0到1”,科学城的科创特征日益明显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张江科学城考察时,发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奋斗号令。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称:“上海张江活力四射”。

“活力四射代表着张江的状态,特别是创新的活力和产业发展的活力。”袁涛说。

张江从建园至今走过了30年,初心矢志不渝。“张江承担着国家使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勇于引领潮流,勇于站在一线,勇于接受世界的挑战。”张江始终初心不变,始终在科技前沿擦亮张江的硬核本色。

“从0到1”,张江培育源头创新,科学城的科学特征日益明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加速集聚,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科研硕果源源不断从这里生成。

目前,我国只批复了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榜上有名。

如何科学发展,又怎样求同存异?袁涛认为,各地有各地的特点。谁能脱颖而出,关键看成绩,能不能诞生硬核技术、硬核产业,能不能解决卡脖子问题是最重要的。

科学中心,意味着需要更多关注创新策源能力。而坚持高质量发展,突出科技创新,是张江集团与生俱来的使命,更是数代张江开发者和建设者一以贯之的行动纲领。

“过往30年,张江注重的是中外联合发展、全球资源配置。接下来,我们想的是依托自身的策源能力,让原发性的想法及成果,变成可见可达的技术及产品。”在袁涛的破题设想中,张江应当成为科创殿堂,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首发地。

肥沃的土地上,“长”出了约2.4万家企业

打开科创板企业分布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张江这片“高光”区域。统计显示,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之际,在科创板挂牌上市的张江企业数量超过40家,以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为主,显示出张江企业的“硬核”实力。

30年来,在张江科学城这片沃土上,约2.4万家企业、1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外资研发中心“破土而出”。2021年企业总营收突破万亿元,呈现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不少人好奇,为什么张江能成为上海、全国甚至全球的张江?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复制?

“如果说张江取得了一定成绩,那一定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之初,在产业导向上就提到了人工智能。袁涛认为,“在那个年代就能洞察到几十年后的热门产业是极其难得的。”早期开拓者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为张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江集团将创新生态打造视作为科学城功能开发的重中之重,持续投入、长期陪伴。唯有漫长的研发,唯有矢志不渝的坚守。”“十年磨一剑”“一代接着一代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喧嚣的各类发展“风口”中,张江始终保持着耐心和定力,在甘坐“冷板凳”中拼出“热产业”。

从1995年启用第一个孵化器至今,已推动100家专业孵化器落地;率先建设运营强生、微软实验室等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领区;整合科投、科贷、孵化器、药谷平台、创新学院等资源,率先打造“投贷孵学”功能复合的科创服务平台……

张江集团投资了100多个项目,科博达等19个项目已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盛美等11个项目在科创板上市;投资基金50只,投资金额30亿元,返投倍数约3倍,“朋友圈”“生态圈”不断扩大。

在张江集团成立三十周年的活动中,袁涛曾感慨:“感谢伟大的时代,是时代造就了张江集团,是时代成就了我们热爱并为之奋斗的张江科学城。”

在他看来,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现代化的商业文明,全球企业、人才、资源云集,这座“海纳百川”的世界级城市功能支撑了产业的发展,培育了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

未来已来,“未来之城”起航

未来上海最高的“双子塔”在哪里?在张江科学城!

沿着华夏路高架驶向上海市区,快到中环时,远远就能看到两栋遥相呼应的在建高楼,这就是每天都在“长高”的张江地标“科学之门”。

“要举全市之力支持张江!”今年9月底,在新落成的张江科学会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如是强调。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聚焦张江”战略,同样是“举全市之力”。

历届市委市政府为何如此重视,将张江放在“心尖尖”上?关键词是“生态”。

“从人工智能岛开始到细胞基因产业园、机器人谷、器械园到创新药基地,到在线经济园、民营企业总部园、上市公司总部园等,这些产业园区都是按照一种生态逻辑来打造的。”袁涛表示,在每一个特色产业园区中,张江集团都针对性配置了上下游资源。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张江科学城拥有国家科创中心、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浦东引领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如何乘势而上?

“在全国高科技园区中,作为离世界最近的地方,我们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容纳全球创新要素在张江发展。”袁涛表示,将在部分全球创新中心建立张江工作站,更好地宣传张江及中国的市场魅力,让全球创新要素源源不断地涌向中国;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依托众多高等院校、国家级研发机构、科学工作者,把他们的奇思妙想、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依托张江丰富的产业生态、产业规模及国有平台,全力探索、加快原创策源。此外,继续聚焦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关注上海三大赛道中的细分领域,在未来领域中率先探索,让这些赛道始终能看到张江的成果、发出张江的声音、贡献张江的力量。

就在刚闭幕不久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张江·未来之城SUPER CITY”的构想提出。以张江中区4.1平方公里为范围,围绕“一岛”(人工智能岛)、“一堂”(张江科学会堂)、“一座城”(张江科学城),打造张江数字孪生“未来之城”的先导区。

“聚焦张江”,成就张江。回首过往30年,未来已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