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两会特别报道·院士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两会特别报道·院士访谈
 

2022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

提升冶金渣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跨行业协同减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鹿娟 范捷

3月5日,《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今年李卫带来了一份关于提升钢铁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提案。李卫告诉记者,伴随钢铁材料生产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水渣、钢渣等冶金渣,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成为钢铁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急需解决的焦点和难点。在“双碳”背景下,加强产业协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对降污减碳具有重要意义。

李卫进一步解释,根据我国钢铁行业平均技术水平计算,每生产1吨钢,约产生120至140公斤钢渣。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约10.33亿吨,产生钢渣超过1.2亿吨,同时产生约3.3亿吨水渣。冶金渣含有制备水泥混凝土等需要的成分,如能实现冶金渣与水泥等领域的跨行业协同利用,必将减少天然矿石资源巨大浪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表明,每年将含3.3亿吨水渣的固废用于生产可代替水泥熟料的新型胶凝材料,经测算,每年可节省水泥熟料9.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7.72亿吨。

然而,目前我国在钢铁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冶金渣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李卫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钢渣综合利用率低已成为行业突出问题。我国钢渣平均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40%,大量钢渣以每年上千万吨的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制约钢铁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难题。

其次,行业联席机制缺乏成为协同减碳的障碍。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钢铁与建材行业间协同与融合不足,不仅仅体现在协同减碳的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更体现在研发成果的联动转化应用。

再次,财税政策错位导致市场主体能动性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一般工业固废的税务征集执法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般工业固废的产生量和利用量缺乏准确的大数据支撑,决策等与实际脱节,使一些企业对固废利用责任感不强,主观能动性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李卫建议:一是开展钢渣等大宗固废跨行业深度联动。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进行跨行业协同,联合攻关,不断拓展钢铁冶金渣等固废协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解决标准、规范和检测等的制定和互认问题。

二是构建钢渣等固废高效协同减碳体系。以冶金渣高效协同减碳为核心,推进行业顶层设计,建立钢铁、建材、公路等“产废—用废”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行业间减碳核算互认体系,促进行业协同减碳。

三是强化执法监管,重视财税的调节作用。加强在大宗工业固废领域的执法检查,规范冶金渣等固废的贮存、加工及应用准入和绿色认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大监管检测力度。同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手段,加强金融体系在固废治理方面的引导。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