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产业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产业经济
 

2021年3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见未来家创始人高维民: 数字赋能助力家居全产业链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黄晶晶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家居装修市场的线下复工带来了不小冲击,更多家装消费用户选择向线上迁移,互联网模式成为装修市场新进入者的首选。尤其近年来,随着消费理念的变革与消费能力的释放,全新的家居消费生活方式成为消费者的主要诉求。

根据iresearch的报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希望通过互联网寻找各种信息,包括装修经验、辨别优质材料、装修案例等,以此减少装修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方便、快捷、一站式服务模式成为行业主流。

由此,一批创新企业成长起来,从家居行业的各个环节去解决传统行业存在的痛点。作为中国一站式家居家装交付平台,看见未来家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创新及超前的眼光,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引领互联网家居行业飞跃发展。

直击消费者痛点

搭建一站式服务模式

“当前传统的家居行业形势下,装修方式往往很难满足用户对家居环境打造的诉求。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产品非标化、信息不透明、低频高价等多种痛点限制,直接导致了行业口碑不健全,用户决策成本高。”看见未来家创始人高维民这样分析当下的家居行业痛点。

同时这样的痛点使得企业发展受限,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更高的营销成本去触达用户;另一方面,家居产业链链条长,从品牌商到施工队、中介,再到客户等,整体规模化程度极低。按此流程,整体工期被极大延长,用户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后,又往往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基于此,看见未来家应运而生。在高维民眼里,看见未来家这样一站式家居家装交付平台在家居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尤其是对于家居行业的设计师、企业、消费者来说,都希望在市场中更加高效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消费者希望找到更符合需求的家居解决方案,设计师希望提供更加专业的设计服务,家居企业希望能够更加精准了解市场的需求。

聚焦消费者痛点,看见未来家分别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开放的设计系统,用户可自行操作将想法可视化呈现;二是将系统里所呈现的效果落地实施;三是将落地方案有序标准化,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

看见未来家作为一站式家居家装交付平台,充分发挥云设计软件的工具作用,从设计环节切入家居行业,通过智能技术改变传统家居设计模式,打造一站式家居服务生态链,从根本上提升家居产业的运行效率,构建新型家居商业业态。

聚焦互联网赋能

共享行业资源

看见未来家自上线以来,与深度合作的部分品牌商共创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维民透露,目前,看见未来家主要通过新技术赋能家居家装行业,让行业所有参与者携手抢占家居产业互联网新赛道,共创共享、共赢的家居发展未来。

对于家居行业从业者、家具经销商来说,看见未来家会提供一套便利交流工具,快速地把他们所销售的产品通过技术直接呈现在客户家,更好地服务现有客户,提升客户的转化率以及家居行业的运行效率;对于设计师来说,看见未来家会整合资源,通过持续深度挖掘消费群体新需求,将统计收录好的各种符合客户消费需求产品赋能给设计师,助力设计师设计喜好和业主消费需求,辅助厂家、终端门店进行决策,精准调整生产、设计和营销策略;对于施工单位来说,看见未来家将订单线上化,便于施工单位接单规范化、稳定化,保证装修质量;对于技术方来说,所见即所得,100%还原设计方案,助消费者快速找货、快速出图,提升设计效率和签单率。

高维民表示,传统家装企业面临的增长困境和流量困境,必须要通过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以及优化渠道结构来突破。尤其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家居必定是未来的刚需,增强场景化的家居体验和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当下打造互联网家居生态链的重中之重,也是家居企业必须要去部署的发展策略。

不断更新迭代

拓展家居新赛道

在泛家居行业,传统家居行业转型离不开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借助信息化大数据加强生产力。为了推进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提供与时俱进的优质产品与服务,高维民表示,看见未来家下一步将从三方面着手:

一方面,看见未来家将必须着力全渠道的打通,与开发商、整装公司上下游端的产业链合作,抓住C端流量入口的产品投放,重构渠道和消费者关系,开辟新的流量市场。

另一方面,看见未来家致力于平台系统更新升级,消费者可自行DIY设计自己的家,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的美好生活赋能。

此外,看见未来家将集中提升各个环节的硬实力,不断延伸产品品类,在品质、风格、服务上打造鲜明特色,营造良好竞争环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