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综合
 

2021年2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凡中重细节 细节处做极致 匠心打造品质工程

——中交三公局一公司昭阳西环高速T2标施工纪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周瑞刚

为了建成云南省首条智慧高速,同时着力于打造高品质、长寿命高速公路混凝土路面的示范样板,昭阳西环高速T2标项目以“六化一创新”为支撑,着力打造品质工程。

重策划,临建工程标准化

哲学巨匠柏拉图曾说过“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了一半。”前期的临建工作就是施工建设的开始,它如同整个项目的载体,更是施工品质提升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做好临建工作。

项目进场后,严格按照云南省标准化工地建设要求并结合项目实际,高标准、高起点地着力打造“一驻地、一洞口、三厂区”的临建标准化。驻地毗邻工地而建,管理与组织方便;隧道洞口因地制宜,致力于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洞口临建标准化,设置安全五大系统区、停车区,同时对轻重型车道进行了分离;三厂区(混凝土拌和厂、钢筋加工厂、预制梁厂)进行了“三集中”布设,通过三大厂区集中、规范的设置,实现了由“场”到“厂”的转变。

抓细节,施工工艺标准化

生命有限、质量永恒,努力提升项目的施工质量,是项目全体员工孜孜不倦的追求。

针对项目大约有45万方的石方路基,超粒径成为横亘在项目管理者面前的难题。项目部加大投入,在两个石方路段投入两台碎石加工机,一举解决了超粒径的难题。同时加大对路基填筑质量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着力于保证填方路基的五个度(即宽度、平整度、横坡度、顺直度、压实度)和弯沉的控制。桥梁施工,采用胎架进行钢筋的绑扎并整体吊装;隧道施工,通过对炮眼间距和爆破参数的优化,提高光面爆破的效果。同时,在隧道中大力推广湿喷工艺,为员工营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同时保证初支砼的强度。

遏隐患,施工安全标准化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项目部不断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加大安全巡查和检查力度,同时,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实现施工安全标准化。

在隧道口,项目部设置了安全五大系统,助力本质安全。建设VR安全体验馆,通过切身体验,强烈的感官刺激带来的是全面而深刻的安全意识提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大力推广定型化安全防护设置,桥梁下部结构采用定型化爬梯和盖梁作业平台,桥面系采用定型化湿接缝和护栏防护,隧道台车设置完善的上下通道和作业平台,同时在台车外轮廓粘贴反光膜的基础上加设灯带,进一步提升隧道施工安全。

加投入,工装设备机械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大力推广机械化装备应用。

路基施工过程中,针对混凝土路面沉降要求高的特点,将压路机由20t全部改为25t,同时投入冲击碾压和强夯设备,针对涵台背跳车的质量通病,投入了高频液压振动夯实机;涵洞施工过程中,投入一套全自动液压式涵洞模板台车;在桥梁钢筋加工中采用全自动一体化的智能钢筋加工设备(自动滚笼机、自动套丝机、数控弯曲机、数控弯箍机);隧道施工中,大力推广“一机、一桥、五台车”施工设备,即湿喷机、仰拱栈桥、开挖台车、支护台车、防水板台车、二衬台车和养护台车。

管班组,施工人员产业化

班组是施工的最基层,只有把班组管理好,项目各项管控才能落实。项目以班组作业标准化为抓手,着力培养产业工人。

为了使工人清楚班组作业标准化的要求,并接受执行,首先召开动员大会来教育动员,通过两个层级、一个动态进行宣贯。其一是通过动员大会将方案向所有员工、班组长进行宣贯;其二是由班组长向所有工人进行宣贯。一个动态是指对后续进场人员通过项目三级技术交底培训会议进行宣贯。项目部成立领导小组定期的考核总结,实现从传统民工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注创新,施工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更是建筑施工品质提升的助推器。

项目作为公司的信息化试点项目,借助公司独立云平台,设置了云管理服务系统助力项目的管理;在场站及重大结构物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对重要区域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监控;对桥梁和隧道等重要结构物,建立BIM模型,实现了可视化管理。

集众智,推广微改造、微创新

项目积极引进“四新”技术,倡行小技改,微创新。以“工艺微改进,设备微改造,工法微改良”为落脚点,探索创新“微改”技术,积极开展“首创在基层,高手在民间”活动,持续引入各类“新技术、微创新”。

“固基修道,履方致远”,高品质的建设昭阳西环高速是项目部孜孜不倦的目标,也是中交三公局一公司人一贯的作风和追求。

今天中交三公局一公司人将以抓铁留痕的实干精神,水滴石穿的坚强毅力,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为将西环高速打造成品质工程而不懈努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