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营商环境案例展示·宁夏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营商环境案例展示·宁夏篇
 

2020年9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夏大武口区: 厚植投资沃土 以创新政策“硬举措”优化营商“软环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文胜 孙敬学

今年3月,申昙(宁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微晶环保新材料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在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开工,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项目投产后,将实现2万吨的年产能,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税收1亿元以上。

6月份,大武口区、高新区、市级部门领导分别带队赴恒达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君乐宝乳业等企业考察,双方就机电产品铸钢件生产加工、新能源汽车生产、铝型材加工等项目事宜达成初步共识。

8月3日,宁夏东方弘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精密件研发及智能制造项目和宁夏碳谷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墨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相继开工。计划总投资7.2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亿元左右,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

宁夏大武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大武口区的招商带来了一定难度,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大武口区沉淀的综合城市实力、产业基础、经济韧性和营商环境,在当前形势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仍然有多个重点项目接连落地大武口区。这些项目的投资者们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对大武口区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也成为大武口区创造优良营商环境这片企业生存发展土壤的生动注脚。

如果说,落地大武口区是企业在此成长的第一步,那么在此发展壮大、健康成长,把企业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更多要依靠的是营商环境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撑。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近两年来,坚持亲商服务理念,深化政务改革,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成为了大武口区发展的重要法宝。据了解,为了打造审批更简、流程更优、服务更好的营商环境,大武口区对项目工商注册、备案立项、选址等前期手续实行全程代办服务,并开展了“不见面服务”,实现“一号申请、一网审批、全程网办”。目前企业开办时间及项目备案均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中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压缩在52个工作日内。行政审批的“大武口速度”由此成为当地亲商服务的一面“金字招牌”。

尤其是在政策配套方面,大武口区释放出增加企业盈利、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等多重红利,具有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等七项政策优势。具体到实际:

税收政策方面,可享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享受15%税率的优惠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三免三减半”的政策。

融资政策方面,针对新建重点项目当年贷款,可享受基准利率30%的贴息。对采取融资租赁方式引进先进设备的,给予2%的融资租赁费率补贴等政策支持。

项目奖补政策方面,对获批自治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企业按照设备投资额给予10%、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奖励。对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最高可给予100万元奖励。对获批自治区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可给予30万元奖励。对获批国家、自治区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的项目按投资额给予20%的资金支持。对获批自治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企业按照设备投资额给予10%、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补助。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的,按其新增研发投入的1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给予支持。

科技研发政策方面,对列入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的给予研发投入30%的支持。对获批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项目的企业按照机器人设备实际投入的20%给予补助等政策支持。

上市政策方面,对在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可奖励1000万元。凡在主板、中小板或创业板首发上市的市域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资金扶持300万元、200万元;凡在天津股权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场外交易市场成功挂牌并融资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扶持50万元;凡成功发行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区域集优债等债券,以及通过金融租赁等方式实现债券融资的企业,按融资额的0.5%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人才政策方面,支持各类人才领衔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员,奖励500万元;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人员,分别奖励100万元、30万元、20万元;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二等奖的人员,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等。

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大武口区成为国内外投资者信赖、海内外人才向往的发展热土。下一步,大武口区还将继续对标最好最优,针对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问题,推动革命性流程再造,让更多企业有获得感、幸福感。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