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理论·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理论·综合
 

2020年7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游业危中寻机,加快升级,迎接疫后行业“新常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孙昀

2020年的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短时间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经济走势。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以服务和消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包含了交通、餐饮、旅行社、景区的旅游行业。2003年“非典”时,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还不到四成,17年后的今天,这个占比变成了六成。中国近8亿就业人口,有一半集中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微企业里。虽然各地复工率已经超过90%,但线下的人气恢复还需要时间。旅游行业由于需要面对面服务的特点成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及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行业积极展开自救,下一步行业将得到修复。如何看待行业未来的走向,如何应对疫情后旅游行业“新常态”,是目前需要思考的。

一、行业受冲击明显,预计企稳回升要后移至明年

新冠肺炎疫情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旅游业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一次冲击。2019 年,旅游业对 GDP 的综合贡献达10.94万亿元,超过GDP总量的11%;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以上。疫情期间仅春节就损失将近5000亿元人民币,预计整体收入将减少2万亿元。

目前国际间旅游基本停滞,但短途游、周边游已出现复苏迹象。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端午三天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4880.9万人次,同比减少49%;共实现收入122.8亿元,同比减少68%。虽然整体收入较疫情前仍有较大差距,但相比五一假期已逐渐恢复,不出意外,下一步相关子行业会迎来反弹。

整体来说,随着疫情得到进一步的控制,政府强有力措施不断显现效果,以及疫情后报复性消费的预期,预计明年行业会迎来低基数下的较快增长。另外,国外疫情导致的海外华人回归,客观上也会加快疫情过后旅游酒店业的复苏。

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行业内部也积极展开自救

此次疫情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力度较大的政策保障(见下表)。预计未来各地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也将有序组织开展“安心出游节”等促销活动,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文旅电子护照”等,助力文旅行业复苏。餐饮行业目前已有序恢复,景区、酒店也有望逐步实现业绩提升。

这场疫情对企业也是场大考,除了一些直接经济损失外,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思考和沉淀。虽然多数企业面临巨大冲击,但也有一些企业在疫情中积极修炼内功,加速了转型升级的过程。如携程、同程、艺龙等发起“景区云旅游”活动,免费开放超过3000家景区的近7000条语音导览,活动一周以来使用人数增长超过600%。故宫、黄鹤楼、杜甫草堂、陕西历史博物馆、拙政园等历史景区也纷纷推出网络直播、短视频、云看展、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旅游。这些“智慧旅游”,让广大用户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让行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进程。

三、疫情过后行业将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

疫情过后行业格局可能会发生三大变化:

一是行业格局可能会重塑。此次疫情的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旅游行业的短期营收。长期来看,对旅游行业是一次洗牌。伴随疫情而来的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拥有良好现金流和技术、服务能力的企业会在逆境中得到更为快速地恢复,进而在后续的反弹阶段继续领跑。

二是行业创新加速,一些有特色、有创意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在大的“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创意会赋能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一些诸如故宫、李子柒、张艺谋的“印象”系列等现象级文创旅游产品。这些文化创意型旅游产品,内可提升大众的生活审美、文化自信,外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像“故宫文创”就是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时尚化审美结合起来,通过再创新、再表达,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同时利用互联网营销等现代传播手段,使故宫这一古老文化的代表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正在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在这一过程中,文创需求有望大量涌现。“文旅融合”将成为未来10年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也将成为旅游业跨越危机、加快发展的“使能器”。

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助力旅游业描绘“智慧旅游”新蓝图。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优势”,以及“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 5G应用”等内容,这也为旅游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基建”将全面推动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服务新模式,促进文旅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将为旅游业发展装上“智慧芯”。例如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对传统企业进行改造,拓展新营销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加强质量管控;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提高运营效率;推动线上线下互动,打造“互联网+文创+旅游”模式等。

总之,在2020年这个特殊时期里,中国旅游企业除了要化解短期危机,也要苦练内功,加快向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转型。我们相信,旅游企业坚定信心,积极行动,定能跨越疫情周期,在“新常态”下保持更健康长足地发展。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教师、高级经济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