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第六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第六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
 

2020年7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

“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带来新机遇

来源:中国企业报  

目前,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召开“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交流三点。一是“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策略;三是“一带一路”需关注的问题。

“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距今已有7年,我国也召开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18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的致辞中强调:“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书记的这段话讲了四个“路”:“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这里我想讲三个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从国际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先是发达国家发展了一轮,接着日本、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发展了一轮,之后中国发展了一轮,那么下一步会轮到谁呢?轮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毕竟比“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发展要早一些,要快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大市场,会带给我们巨大的机会。7年来,我国已经同“一带一路”沿线138个国家签订了合作文件,共同开展了2000多个合作项目;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总额超过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1100亿美元,直接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现在受到疫情影响,但是我们今年一季度在“一带一路”上的投资仍逆势增长了11.7%,贸易额增长了3.2%。所以,我觉得“一带一路”的发展很有潜力。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有巨大机会。大家知道,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两个核心竞争力,一是中国的产品成套装备适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性价比也非常好;二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承接性。我国近20年来所做的事情,恰恰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要做的事情,我们可以把这些经验搬过去,包括基础建设、人才等很多方面的经验可以直接运用,这是中国企业很重要的优势。今天我们讲到园区,中国建材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10个园区,也证明“一带一路”建设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

第三,“一带一路”是疫情后“双循环”格局的增长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主义抬头,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甩锅中国,给整个贸易国际化进程带来很大影响。在这个时刻,我们要继续与美国加强沟通交流,希望能回到中美第一阶段贸易谈判中,推动协议的继续执行,其实中美经济难以脱钩;我们在做好美国方面工作的同时,也要把欧洲、日本、韩国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形势变化是客观的,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双循环”新的增长级,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是新的增长级。这7年来,我们已经打了非常好的基础,这些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虽然也受到了疫情影响,但后疫情时代他们的经济会快速崛起。对于中国公司来讲,要把握好这些重要机会,重视“一带一路”增长极。“双循环”是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格局”,在“双循环”目标下,一方面要继续维护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另一方面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开发新的市场。

“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策略

第一,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合理布局。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很多支持项目,包括很多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在这个时刻,希望我国政府、企业统筹布局,聚焦“一带一路”的7个重点区域:非洲、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东欧、中东以及南美,现阶段优先以非洲和东南亚市场为抓手,事实上贸易量增长更多的也是这些区域。作为企业来讲,我们要跟着政府走,政府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同时政府做投资时,也要考虑企业的综合布局。

第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广大企业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数字化、新经济的优势。“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中国多年来最实用的经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在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我国正在做或刚刚完成的事情,我们可以进行产能、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中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具有高性价比和承接性,这是别的国家没有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公司可以捷足先登,这是我们重要的机会。

同时,我国企业要发挥数字化经济优势,过去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相对落后,但如今在数字化、信息化进展方面,我国已经走在全球前列,我们可以用数字化经济的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比如说,非洲的互联网、电商产业有一定基础,这就给中国互联网公司与商业平台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中国的线上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很有用武之地,可以大显身手。

第三,要加强园区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不能单打独斗,要加快产业园平台建设,实现工业园、贸易园,甚至将来的科技园、互联网产业园等多方位发展,让我们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有更大的平台,便于在“一带一路”道路上更好地走出去。央企在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埃塞俄比亚的东方产业园,中国建材在赞比亚的建材工业园、在迪拜的海外仓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大海外产业园区的建设力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便利。

“一带一路”建设需关注的问题

中国建材、国药集团在海外都有不少的企业,中国建材几乎在“一带一路”沿线每个国家都建设了水泥厂,我也去过不少企业,有一些体会,在此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做企业。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秉持“真、实、亲、诚”的合作理念。我们要做世界公民,要做有品格的企业。这方面中国建材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总讲企业“走出去”要坚持三个原则:一要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消化、转移中国产能,而是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发展;二要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如中国建材在埃及建设6条大型生产线项目时,与埃及8家土建公司合作,这样既降低了费用,也能够得到当地政府、企业和人民的拥护;三要为当地人民做好事,如中国建材在赞比亚建设产业园的时候,当地原本没有水井,中国建材就帮助当地人民打了100口井,之后又捐建了学校和医院,当地人民很感动,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当地人民做好事,成为受欢迎的中国公司。每年12月的“世界艾滋病日”,中国建材在非洲的公司都会给所在地的艾滋病基金会捐赠资金,来支持非洲国家抗击艾滋病。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建材也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国家捐赠了口罩。企业要重视并坚持做好这些工作,将心比心,要有同理心。

第二,央企、国企、民企要联合起来成为“中国军团”。我们各种企业要互相支持、形成合力、联合作战,联合建设大型的产业园,不能把在国内恶性竞争、打乱仗的作风带到国外去。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我们“走出去”时不分央企、国企和民企,只有一个名称就是“中国企业”,我们是“中国军团”,大家要通力合作,互相协同。

第三,要量力而行,发挥综合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方面,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资金的支持,还需要商业、技术、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是全要动“大钱”去架桥、修路,更要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机会,企业要全方位利用综合优势“走出去”。比如中国建材在海外建设科研中心、建材超市、物流中心等,并不局限于制造业,我们在各方面都有机会,要平衡好轻资产和重资产项目的投资。

第四,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要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美国有本书叫《争夺非洲》,认为中国人跑去非洲争夺市场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大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比如中国建材在非洲就和法国施耐德公司合作开发项目,在东南亚、中亚和日本三菱合作开发项目。除此之外,还和德国、瑞士、丹麦的很多公司联合开发项目,大家都很喜欢中国建材这家企业。因此,在“一带一路”“走出去”中,不能“吃独食”,不是“我来你走”,而是大家共同开发,做包容性、友好型的中国公司。

第五,要认真防范各项风险。中国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有不少风险,在“走出去”时要注意防范各项风险。一要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文化等。一些国家存在政局不稳定甚至动乱等风险,像利比亚撤侨、也门撤侨等事件我们都经历过;二要紧盯当地政策的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汇大多都比较紧张,尤其在外汇管制国家,企业挣的是当地的钱,如果没有办法尽快变成美元汇回来,当地的钱有可能会贬值。这是我们过去做企业最头疼的事,赚了不少钱,最后不值钱,总之要特别注意汇率变化、外汇管制的风险;三是要防范针对中国公司的恐怖活动,最核心的是一定要保护好企业和员工自身的安全。此外,在疫情期间,也要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防护,在国内工作的同志更要关心远离在外的职工,努力给他们提供最好的防护条件,我国疫苗研发出来后,优先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的干部职工接种,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本文根据宋志平在第六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十七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营商环境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