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昌都市市长陈军: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聚焦产业链精准招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鹿娟 苏莉鹏
西藏昌都市地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地带,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昌都市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之本。如今的昌都市,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自治区级昌都经济开发区围绕新发展理念,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优质建材、新能源、创意设计、农特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产业。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政策以及良好的产业布局吸引了近千家企业入驻。而积极构建的“亲”“清”新型政商环境以及多种招商方式,也让昌都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昌都市市长陈军就当地的招商政策及产业发展理念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企业报》:最近几年,昌都在构建政商关系,为企业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陈军:近年来,昌都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重要论述为指引,着眼提高行政效能,围绕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服务意识和亲商帮商护商理念,创造性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努力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有效、更贴心的服务,初步构建了“亲不逾矩、清不疏远”的新时代政商关系。
我们围绕方便企业办事和解决“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在行政审批事项上做“减法”,在优化服务上做“加法”,简化审批事项、减少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近年来累计动态调整市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445项,大幅简化了企业办事流程。坚持打造智能高效、公开透明、服务便捷的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一窗”和“先证后照、多证合一、两证整合”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网上办、预约办、特殊办”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业务现场审批办结服务,极大提高了创办企业便利化程度和办理效率。
《中国企业报》: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的根本,昌都目前打造营商环境的方向是怎样的?
陈军:我们围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完善“同城同待遇”举措,坚决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享有用地、用水、用电、融资以及住房、社保、就医、教育等生产要素和支持政策,并坚持“非禁即入”,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建设、国土绿化、教育医疗等建设,推动了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近两年来,各类市场主体增长率均保持在15%以上。同时,严格落实“五个一”专班服务和“两个代办”制,实行重点项目跟进制,一个招商项目一名市级领导干部牵头、一套班子推进,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开通市政府服务热线,及时协调解决赴昌投资兴业者遇到的困难问题。
《中国企业报》:今年昌都在招商引资方面有哪些重点项目及举措?
陈军: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全面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八方面90项措施,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树牢“真招商、招真商,招大商、大招商”理念,强化招商责任,落实招商政策,以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高新数字等领域产业为重点,采取全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坚持“走出去”招商。落实市县级行政“一把手”亲自招商、亲自洽谈、亲自推动、亲自协调、亲自落实制,按照“推介会、小分队、大员上、反复擂”招商“四法”,借助援昌“三省、三市、六企”平台,充分发挥援藏工作队作用,通过主动参加“津洽会”“渝洽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加大与内地企业对接引进力度,既提高“签约率”,更注重“开工率”“投产率”“资金到位率”。
《中国企业报》:昌都实施的产业链扶贫获得了很有效的成果,在招商方面,产业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陈军:我们坚持产业链精准招商。立足昌都丰富的资源优势,围绕创建国家西电东送接继基地、藏东有色金属基地、藏东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突出强链补链和培育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全面梳理优势招商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项目库,突出抓好“三江”水电、绿色工业、建筑建材、天然饮用水、特色农牧业产业链招商,大力发展水电光伏、生物医药、农特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民族手工业等“八大产业”,重点围绕牦牛育肥基地及全产业链、阿旺绵羊胚胎移植保护基地、卡若香猪养殖、葡萄酒、芫根萃取、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集中精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