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市市长安伟:
抓实“六稳”“六保” 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隽妤 崔敏
“六稳”“六保”为各地各部门在当前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定下基调、指明方向。河南三门峡市在全力抓实抓好“六稳”“六保”,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方面也有了明确的基调。
抓实抓好“六稳”“六保” 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三门峡市长安伟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奋力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强化改革创新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千方百计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采取一切积极可行的措施,全力以赴稳增长、保民生、促发展,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推动三门峡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在助力复工增产方面,三门峡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快推进“引金入峡”工程,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复工复产,让优势项目“遍地开花”,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三月份,三门峡市银企对接项目签约181亿元。11家银行与企业签约项目81个、金额181.11亿元,为加快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金融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9年,三门峡市全年生产总值1443.8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04.88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602.76亿元,增长7.0%。这都离不开三门峡市对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把三门峡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环境最优、效率最高、活力最足的城市之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企业及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三门峡市大刀阔斧简政放权,取消下放行政许可和其他类别职权事项163项、政府审批证明事项263项,目前仅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26项,保留各类证明事项10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33项,中介服务更加规范,审批效率显著提高。
在新型智慧城市的引领和支撑下,三门峡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加速度。全市27个部门的249项行政管理事项和112项行政许可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站式办理”,重大事项实行“周办结”,程序性工作基本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切实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目前,三门峡市已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897项,969项实现“一网通办”,事项覆盖率达90%。
三门峡市还建立了政府收费目录清单,未列入清单项目一律不得收费,完善涉企收费监督检查制度,规范整治各种涉企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一项项更大力度、更有效率、更接地气的举措,让三门峡市的创业创新活力迸发,便民利企的政务环境初见成效,亲商惠商的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强化产业链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三门峡市不仅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努力推进,也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强化产业链,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近期,三门峡市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解决全市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
三门峡市特别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19年以来,三门峡市对照文化名城建设目标,按照优化城市总体形象、强化保护意识、展示地域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着力于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统筹各方面发展,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全市文化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259个,占全部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7.8%,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942个,公益性文化事业法人单位317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拥有资产95.3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19亿元。文化服务业规模扩大,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分别达到75.14亿元和36.02亿元。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共57家。
此外,三门峡市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抢抓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家的政策红利、抗击“双疫情”提供的“窗口期”、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等多重机遇。一方面重视中药材产业在产业强市、产业富民方面的重要地位;其次强化全产业链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条为目标,突出道地品种和区域优势,聚焦种植、流通、制造加工、品牌建设“四个环节”,加强规划引领,在种植环节提质量,在流通环节提效益,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民生福祉;第三方面,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宣传推介,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