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 需要博物馆?
——从西迁精神说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隽妤
国内疫情从汹涌渐入平息,即使是国外也大都迎来拐点。疫情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博物馆,比如相当数量的博物馆转到线上。因而即将到来的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比之以往有了许多的特别。
博物馆满足着人们对于文明积淀进行探求的欲望,尽管有疫情的阻隔,却无碍它成为人类精神需求的寄托。
4月22日,一座位于中国西部最重要高校的博物馆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参观者。这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此时正是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何以对一所博物馆体现出特别关注?他所关注的显然是博物馆内展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这被概括为一种“西迁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
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的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视为博物馆的开端。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公众受教育的场所。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当然,不同的博物馆所呈现出的意义在宏大与具体、广博与专业、公众与专属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比如,我们的许多企业博物馆。它们首先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是企业中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的文明综合体;其次它对企业中每一个个体具有思想引导价值,它对于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文明载体。
如同我们乐于看到不同的文明形式为全球性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我们看到2020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这在当今世界、在中国社会,乃至在一个企业等社会组织中的价值观割裂与重组过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中心。博物馆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现代社会或者其中一个组织的政治、社会、文化议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相关报道详见Z1—Z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