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延崇高速的“磨刀石”
——记中铁六局集团北京铁建公司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工程五标项目经理刘奉良
来源:中国企业报
李沐霖 封梦丹
大到人生,小到项目,都是成功路上的磨刀石,唯有自砺,方能成锋。刘奉良就是这样一个磨刀石般的人:从南水北调密云工程,一直到京台高速公路工程……一路磨过来,他用“磨砺指数”换来了“工程指数”。在冬奥重点工程——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五标项目上,他继续秉承六局人的初心使命,打造精品工程,助力北京冬奥,献礼祖国华诞。
誓做“磨刀石” 决胜“冬奥会”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大交通保障工程,延崇高速备受瞩目:只需50分钟,冬奥会选手就能实现从北京延庆赛区到河北省张家口崇礼赛区的“快速转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建好延崇高速,对刘奉良来说是一场“赛场之外的比赛”。
“再难的工程都是人干出来的。就把自己当成一块磨刀石,硬碰硬地干就行了!”,面对重重困难,刘奉良无比坚定。开工伊始,刘奉良就迅速开启“冬奥模式”:跑征拆、做策划、勘现场、搞协调……一刻也不停歇。每天需要他签字的文件、报表就多达数十份甚至上百份,还有各种会议、检查、突发情况等着他处理。“干好冬奥工程需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真是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时!”刘奉良感慨道。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正是靠着磨刀石一般的韧劲,刘奉良带领项目部同事锻造出一套套看家法宝:最有代表性的是架起了延崇高速上的“硬核铁脊”——钢混混合连续梁。之所以采用这项技术,是由于在上跨大秦铁路和京新高速的施工过程中跨度太大,普通混凝土连续梁结构无法实现跨越。为了打败这只“拦路虎”,刘奉良充分发扬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接到任务后二话不说就和同事们开展技术攻关,马不停蹄地推进研讨施工方案和具体措施,最终通过在上部结构采用混合连续梁施工技术,成功实现了62米的长跨度跨越。当2019年中国公路协会、北京公路协会及中铁六局集团均对此项工作做出“国际先进”的鉴定结果,当中国钢结构金奖、中国公路工程科技创新成果等荣誉陆续完成评审时,刘奉良的眼里满是自豪和喜悦。
“让冬奥工程自己会说话”,是刘奉良将BIM技术全周期引入施工时心底的美好愿景。为了克服传统二维图纸无法设计复杂空间、结构的难题,项目部BIM团队利用数字化三维信息模型,让线条式构件“活起来”,打造出一目了然的三维立体实物图形。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优秀作品相继荣膺第七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二等奖、第四届“科创杯”中国BIM技术交流会优秀奖等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
随着冬奥工期不断临近尾声,刘奉良带领全员“和时间赛跑”:通过采用钢—混现浇T构的桥位现浇技术,分段现浇、同步施工,抢出了工期,保证了进度:单是缩短转体桥滑道安装时间、双转体桥梁施工工期这两项技术成果,就被北京质量协会第七十四QC小组成果发表会同时选中,参与经验展出,博得业界的一致好评。
都说“关关难过关关过”。靠着一个“磨”,2018年刘奉良和项目部同事们仅历时101天就完成了上承台、墩柱、箱梁及附属施工,2018年11月25日顺利完成对大秦铁路的成功跨越;同年12月5日,又成功跨越京新高速,实现与跨越大秦铁路转体桥的对接,最终在2019年1月1日顺利完成通车目标。一路闯关,刘奉良和他的战友们不仅磨出了精品,更战出了风采。
磨炼“两颗心” 打好“经营牌”
“工程是需要磨的。因为时间用在哪里,是能看得到的。但要说起变数多、难把控的,还是经营开发。”刘奉良深有感触地说。的确,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如何带领项目部守住钱袋子、铺好新路子,身为项目经理的刘奉良感到压力倍增,但同时又充满信心。
为了念好生意经,刘奉良牢牢牵住二次经营这个牛鼻子,磨炼好“两颗心”:一方面,勇于开疆拓土,磨炼把蛋糕做大的“雄心”。在设计方案制定初期,刘奉良就紧紧抓住“褃节儿”:围绕主塔位置确定、主墩位置优化等关键点,与业主、太原局、设计院等耐心沟通、积极协商,没日没夜地带领项目团队改案子、找路子。
“真是一锤接着一锤敲啊!”在连续挑灯奋战讨论设计方案的一个深夜,刘奉良发出这样的感叹。陪伴他的同事们都知道,眼前的这一版设计方案,已经是经过无数次不眠、无数人之手之后的第七个版本了。回首最初的设计方案,A匝道一开始采用土方填筑,在雨季施工过程中极易冲刷变形,影响施工进度。经验丰富的刘奉良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绊脚石,反复耐心地与业主沟通,建议改用容易成型的洞渣碎石填筑。通过施工变更,最终把投标价20多元的土方,改成70多元的洞渣碎石,大幅增加项目收入。
不仅如此,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上,只在大秦铁路南侧做“单转体”,由于施工过程中设立永久墩会堵塞应急抢修道路,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奉良根据多年施工经验和同事们现场勘察情况,与业主和设计院多轮协商、激烈讨论,最终变更为大秦铁路南北两侧同时转体的“双转体”,施工完就拆除临时墩,不仅不会占用应急抢修道,还为项目增收的“大蛋糕”打下坚实底座。在后续施工中,二次变更 “净增收近2亿元”这个亮眼的数字,也让刘奉良无数个奋战的日与夜得到了最坚实的回应。
另一方面,坚持寸土必争,磨炼让颗粒归仓的“决心”。为了抓好二次经营中的工程索赔,摘到应得的果子,自进场后,刘奉良着重培养大家的“守土意识”,要求每个员工熟读施工图纸和《招标文件》,了解自己的责任田,积极寻找索赔点。
“搞好索赔工作,必须要‘抓大不放小’。因为堵上一个小缺口,就有可能保住一片大阵地。”为此,刘奉良积极组织项目部员工进行头脑风暴,项目部全员围绕潜在索赔点,结合各自工作领域,提出变更索赔事项。进而安排人员搜集相关证据,形成完整索赔资料。
为了避免“跑冒滴漏”,刘奉良牵头专门成立二次经营工作小组,多次召开变更索赔专题会议,请公司各部门组成的专家组给予指导。清单式开列索赔工作条目,由工经部牵头进行拉网式索赔,最终逐个击破、全面开花。
一分耕耘一分得。在刘奉良的带领下,截至目前项目部已完成产值7亿多元,二次经营达到3.5亿多元,顺利实现成本可控。“只有磨炼出把蛋糕做大的雄心、让颗粒归仓的决心,才能最终赢得下炊有米的安心。”刘奉良欣慰地说道。
念好“磨字诀” 唱响“生态戏”
“食堂里刷漆的筷子含化学物质,统一更换成环保竹筷。普通筷笼换成健康卫生的全自动消毒筷笼。”作为项目部的总导演,看似粗线条的刘奉良将一出别开生面的“生态戏”,从关爱员工健康的餐桌上,一路“搬”到了施工一线的工地上。
无论是施工期间的水环境、野生动植物保护,还是大气环境保护,刘奉良都时时挂心、处处牵肠。依托“海绵城市”的理念,刘奉良从打造延崇高速项目的“绿色生态”上下功夫:在项目部的自然范围内搭建一个生态绿地,将临近山上的水引流至项目部,浇灌绿植、清洗车辆、洒水降尘……反复利用、清洁排放,在延崇高速上成功打造了一个生态有机良性的水循环。
不仅如此,在工程细节上也体现着刘奉良的细腻“绿心”:在建设延崇高速公路中跨位置的钢箱梁时,为了减少梁身涂装释放出污染性有机物,打造出一座“会呼吸的桥”,刘奉良百忙之中丝毫没有大意,依然挤出时间和同事们反复试验、多方比对,最终果断拍板,采用可以直接裸露在空气中的“免涂装高性能耐候桥梁钢”,极大减少由涂装引发的环保问题。
“捧出一颗绿心,聚起一片人心”。为了让一抹“延崇绿”遍布施工现场,刘奉良亲自挂帅成立健康安全环境小组,带领一帮肯吃苦的兄弟们奋战在绿色施工一线。大家伙用“稳扎马步”的精神严格落实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白加黑、5+2地盯紧施工现场,一旦发现环保预警,第一时间调节施工技术,以雷霆之势迅速开展环境治理,成功实现了“四节一环保”的管理目标。
正如刘奉良自己说的那样,“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只有团结得像一个人,才能步子齐、走得远!”刘奉良鼓励着大家,也勉励着自己。“工程绿色”的背后是每一个建设者的“奋斗底色”。只有经历了工程一线的千磨万击,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才能锻造成为烈火真金,做自己的英雄。
就这样,一出出动人的“生态好戏”轮番上演,最终赢得了业界的叫好点赞:延崇高速公路项目部被授予“2018年度中国中铁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荣誉称号。全国交通系统绿色公路调研观摩团等陆续前往参观,一抹轻快的绿色心情久久萦绕在每个人心中……是刘奉良和兄弟们付出的辛勤汗水,让延崇高速这条绿色公路成为了“延崇新名片”。
“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些什么。”刘奉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新时代的伟大工程绝不是靠敲锣打鼓实现的,需要涌现更多像刘奉良一样的“磨刀石式”的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工程一线强基固本,发扬斗争精神,磨出奋斗之姿、炼出匠心之美、砺出报国之志,无愧时代交付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