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煤电在产业链延伸中谋转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国爱 邵明可 本报记者 张晓梅
中安联合煤化公司生产基地鸟瞰图 |
8月8日,皖北煤电集团与中石化长城能化公司均股合资组建的中安联合煤化公司产出合格粒子,至此,安徽省重点工程中安联合煤化工装置全流程打通。从黑色煤炭到白色颗粒,皖北煤电——这家拥有35年历史的传统老煤企,如今焕发出战略转型的时代新活力,也是这家老国企献给新中国建国70周年最牛气的礼物。
新型煤化,煤企转型“关键一招”
立秋时节的淮河两岸,经过一场细雨的洗礼,延续多日的“烧烤模式”渐渐褪去。对比之下,位于淮河之滨的中安联合烯烃厂装置间里却依然是热火朝天,机械轰鸣。烯烃部MTO装置主管贾玉清正与车间技术人员反复推敲MTO装置的优化方案。不久前,中安联合甲醇合成装置顺利产出MTO级甲醇。
“MTO级甲醇是烯烃的重要原料。甲醇经过煤或天然气合成后,借助类似催化裂化装置的流化床反应形式,转化为烯烃。”贾玉清向记者介绍说,中安联合采用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S-MTO)”,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甲醇制乙烯、丙烯全流程工艺技术的产业化。
中安联合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可研批复总投资267亿元,主打产品为煤制170万吨/年甲醇、35万吨/年聚乙烯、35万吨/年聚丙烯,配套建设400万吨/年煤矿。项目核心工艺采用中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S-MTO专利技术,气化装置采用中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SE-东方炉技术。以朱集西矿煤炭为原料,生产甲醇及转化烯烃(LDPE/PP)等产品。
“作为传统煤炭采掘型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煤化工,是皖北煤电集团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皖北煤电有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皖北煤电集团携手中石化长城能化公司,均股合资组建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期间,由于市场原因,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曾历经停缓建。2017年1月20日,经过多方会商协调,项目全面复工复建。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建成中安联合煤化工等重大项目”写入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皖北煤电集团抽调精干力量,围绕“2018年底建成中交、2019年上半年试生产”目标,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目前,省内尚没有大型聚烯烃企业。中安联合的建成投产,填补了安徽市场空白,是安徽煤由燃料向原料的‘关键一跃’,也是皖北煤电集团推动煤炭深度加工与清洁利用的‘关键一招’。”中安联合党委副书记李太启表示。
万人会战,干事创业新标签
8月8日,中安联合包装车间机器轰鸣,刚刚下线的180吨聚乙烯、聚丙烯颗粒缓缓通过重膜包装机,自动成袋封存,等待检查出库。当天,这批经过严格检验、达到优级标准的聚烯烃产品,满载6辆卡车,缓缓驶出厂门,发往华东下游市场。
“中安联合首批聚烯烃产品成功下线外销,标志着整体煤化工装置现已连续平稳运行。聚烯烃产品依托中石化化工销售公司华东分公司独家经销,有利于产品迅速打入消费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中安联合副总经理、煤化工分公司总经理蒋勇向记者介绍道。
进入2019年,中安联合迎来项目收尾期。纵横的管线、舞动的塔吊、川流的车辆和涌动的人潮,煤化工园区交织成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高峰期,曾有万人建设大军倾力打造这座现代新兴煤化工“航母”。
会战期间,各参建单位和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南腔北调的设计人员、管理团队、施工大军,每个月只休一个周末,全力以赴提速赶工。万人会战,共同推动着中安联合跑出了“加速度”。
5月底,62台大机组试车全部圆满收官;6月15日,煤气化装置投煤试车成功;7月20日,甲醇合成装置产出MTO级甲醇;7月27日,MTO(甲醇制烯烃)装置产出乙烯、丙烯;7月31日,煤制170万吨/年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先后产出合格的聚丙烯粒子和聚乙烯粒子,圆满实现打通全流程目标。
“十年磨一剑,中安联合的建成投产,对长期以来以煤为基的皖北煤电集团来说,是未来转型升级的一大步。”皖北煤电集团化工部工程师王昌济高度评价了项目对皖北煤电集团的重要战略价值。
对于中安联合的市场前景,王昌济同样表示看好。他说,以安徽省消费市场为例,安徽省是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2018年全省塑料行业对聚烯烃的消费量为400万吨左右,并且保持每年8%的需求增速。中安联合紧贴产品消费腹地,销售半径短、成本低、话语权强,区域销售优势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优势。
绿色发展,生态环保新名片
走进中安联合污水处理场,映入眼帘的是草木绿色成茵,池水清澈如镜。偌大的污水池和众多的污水管道掩隐在绿树丛中,连接着中安联合项目装置的所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污水处理是一项精细工程。工业废水成分十分复杂,可生化性很低,处理难度很大。”中安联合水务部负责人王建鲁告诉记者。
中安联合毗邻淮河流域,环保标准极为严格。一方面,中安联合需要大量优质水资源供应。另一方面,污水若处理不好,则会对淮河流域的水源造成污染。在2009年2月国家环保部的项目批复中,明确要求中安联合供排水系统“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一水多用”,任何情况下污染物都不得进入淮河。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淮河。中安联合决定先“治水”再“用水”,会同国内外多家环保水务运营商、专利商进行技术交流,到国内煤化工厂家进行大量现场调研,制定各类污水、高盐水工艺技术路线,并联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污水“零排放”成套技术,确保不让一滴污染物进入淮河。
现代煤化工作为新兴产业,坚持安全环保与经济效益并重,是关系中安联合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依托中石化及皖北煤电集团在能源化工领域丰富的技术储备,中安联合积极实施技术驱动战略,突破了诸多瓶颈制约。
针对煤气化装置的粉煤过滤器排放气、净化装置的酸性气体脱除尾气、硫磺回收装置的焚烧烟气等工艺废气,中安联合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些工艺废气处理后通过烟囱高空排入大气,排放浓度和速率均满足最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同时,项目各加热炉使用清洁燃料,烟气排放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废碱液焚烧炉、动力中心锅炉的烟气排放均满足超净排放要求。
“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是我省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实现工业强省的重要示范项目。一期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90亿元,年税收约8亿元,将成为皖北煤电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让老国有企业抓牢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于促进安徽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皖北煤电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编后:
中安联合装置投产后,中国PE格局又将有什么变化呢?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说,中安联合处于华东安徽地区,华东地区PE消费量居于全国之首,中安联合货源销售有较为有利的地理条件,其产品消化以安徽周边辐射为主,运距较小。从销售渠道来说,中安联合产品归中石化华东统一调配销售,中石化有较为稳固的销售渠道网,中石化早在5月份已召开产品推荐会,率先明确销售政策及渠道。从产品来说,中安联合投产后计划主产35B,华东本地35B产量增加,且煤制货源成本优势依然存在,或挤压部分跨区调拨同类产品消费量。除内蒙古久泰和中安联合,年内中国PE尚有7套PE装置计划投产,在产能扩张期,产业格局变化及市场竞争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