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军民融合 带动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 李毅中
来源:中国企业报
军民融合发展是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1. 世界主要国家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各个主要国家,都围绕军民融合进行了探索。
美国“军民一体化”模式是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在计算机、通讯网络、航空航天等领域军用和民用已经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方面,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波音飞机就大量采用了军用飞机的先进技术。
俄罗斯军民融合的特点是“先军后民、以军带民”。俄罗斯的国防工业一度几乎要崩溃,普京上台以后,加大了国防军事投入,遏制了困难的局面,并推动军工企业向股份制、市场化改革,保持了军事技术领先的地位,因而也带动了相关经济的恢复发展。
欧盟国家搞防务一体,就必须要“军民一体,多国一体”,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共同研制复杂的技术装备,组建跨国公司,实现区域化的军民融合。所以,欧盟的军民融合的特点是区域化、跨国、多国一体。
日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民掩军、藏军于民”。这一特点让日本得以规避不容许搞国防军的二战战败条款,以高新技术商业开发应用保证了军事技术的领先。比如三菱重工,实际上已经成为门类齐全、潜力大、能力大、技术高的军工企业,一旦有战事,先进的武器装备就能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以色列是个小国家,但高科技很强,这个国家是“以军带民”、“全民皆兵”,你可以从这个“全民皆兵”体会到军民融合包括产业在内的高度统一。
2.中国军民融合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军民两用”、“军民兼顾”,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集军民才智建立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特别是“两弹一星”,很不容易。改革开放初期确定了十六字方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拓展了军民融合领域,之后通过实践这十六个字又发展为新的十六个字:“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两头兼顾、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坚持富国与强军统一”的战略部署,军民融合发展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把健全国防工业体系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至此,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7月发布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党的十八以来,军民融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比如载人飞船、重载火箭、远程导弹,在航空方面的歼击机、轰炸机、武装直升机,在海军方面的航母、潜艇、驱逐舰、护卫舰、新型雷达,以及陆军方面先进的坦克、火炮等武器研制生产。另一方面,国防和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也大幅度提高,比如北斗卫星导航、深海探测、超高速计算机、光纤通讯、气象保障、无人机、核电、精密制造等等,其中很多是国防军事技术向民用转移,带动了经济发展。
深刻理解军民深度融合内涵,积极探索实现路径
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六大体系
第一是基础领域资源共建共享体系。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交通运输、信息基础、标准计量等基础设施领域要实现军民两用。
第二是先进的国防工业体系。要深化国防工业体制改革,要推动工业基础军民一体化,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向高端发展,推动重大科技项目,深入推进民口企业能够进入军工领域。
第三是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协同协作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使创新的成果能够双向转移、双向转化。
第四是军地人才资源开发共用体系。依托国民教育培育军事人才,比如每年招收1万多名优秀的国防生。运用军队教育资源培养民用人才,深化军队退役人才的资源开发利用。
第五是统筹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推动军队后勤由自我保障、自成体系逐渐向购买服务和依托社会保障转变。像物流、医疗、被服不一定都由军工企业生产,要购买服务,社会化。
第六是国防动员体系。健全国家动员应急管理,一旦有战事全民动员,增强应急、应战专业能力,以及重要物资的联合储备、人民防空、边防、海防安全合作等等。
完成以上任务,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军之基,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强大的军事。从成立工信部以来,军民融合在工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上大大往前推进了一步。
2、抓住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重点和“十三五”关键期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是衡量军民融合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军民融合的发展重点。一要加强产业统筹,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国防工业体系,在规划、资源、制度标准、科技双向转移、人才培养这五个方面军民要融为一体,通盘谋划。二要打破行业封闭,不仅是军工和民用之间的封闭,而且军工自身也要打破行业封闭,要推进军工科技院所分类改革,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采购等管理制度,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三要推进国家工业强基,国防工业科技强基和智能制造要突破瓶颈,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自主化、国产化,军民协同攻关。四要吸纳利用民间先进技术,调整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资格制度,准入资质要定得合理,要向民营企业开放,注意保护知识产权。还要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民参军、军转民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了几个任务。一个是21个军民融合重大的示范项目,网络空间战略预警与积极防御、国家核安全与核应急能力建设等一大批项目都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第二个任务是国家科技创新2030(即2030年)重大项目,其中有航海、航空发动机,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网络信息系统,智慧海洋、火星探测、空间信息走廊等工程都在推进。“十三五”明确了科技国防工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点任务,包括海工装备、高科技船舶、无人化装备、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大飞机和通用航空装备以及特种新型材料等等,都是军工技术向民间、向国民经济的转化、转移。
务实抓好军民融合创新
示范区和重大示范项目
示范区要选择地位重要、需求明确、要素聚集、实践丰富的地区先行先试一批国家级的国民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实行的路径模式推广。同时也鼓励支持各个地区、领域、行业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
军地联合推出的重大示范项目要充分论证,落实技术、资源、市场、资金,明确时间进度,也要防止盲目。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其中有一个板块就是军民融合板块,目前有32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分布在22个省市区,涉及航空航天、兵器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等。
其经验,一是推动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比如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已经形成了航天航空制造、卫星应用、新能源、信息技术四大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再比如昆明军民融合示范基地,自主研发的主动式OLED应用范围涉及国防、消防、工业检测、医疗器械、消费电子。
二是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化、规模化继续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比如广东湛江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以船舶修造为核心,逐渐形成了钢铁新材料、装备制造、航天应用等延伸产业链。再比如湖南株洲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它开始是搞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现在已经整合成发动机制造、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产业链。
三是助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通过基地内的军工企业将高新技术向民用转化,以及民口企业参加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促进了军工经济和地方经济的交汇融合。
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的规模达到了一年3800亿元,占上海工业产值的11.2%。陕西省去年军民融合产业收入达到24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的12.5%。四川绵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很快,去年军民融合产业收入即达1370亿元。自从中央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以来,各地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在9月份就有北京市与海军合作组建蓝鲸军民融合产业园,山东潍坊以航空发动机为主要产业的园区动工,兰州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广东佛山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示范区以及长沙和中航合作的卫星产业园区等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园开工建设。
山东是经济大省,加快军民融合具有优势。青岛古镇口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就是一个典型,积极推进海洋开发、舰船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滨州军民融合产业园依托中国兵器、清华大学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孵化器,校、企、园、军合作平台加速成果转化,联动金融资源组建多层次的投资体系,选择了建设军民两用的一些项目。滨州是孙子故乡,一定程度上讲,《孙子兵法》也是军民融合,因为它不仅用在战场上,而且还用在商场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滨州真正应该搞成军民融合的典范。
[本文根据李毅中在军民融合产业(滨州)峰会上的演讲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