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9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9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7年6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一轮国企员工持股潮来袭 10家试点企业效果待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玲

王利博制图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又一轮国企员工持股试点进入了落地阶段。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表示,10户中央企业子企业作为首批试点,目前正在稳妥有序开展审计评价、确定外部非公有资本股东等工作。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员工持股的推进实施始终是一个敏感性话题,进展速度也相对缓慢。国资委此番表态意味着员工持股将是接下来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年内至少有10户试点企业着手进行员工持股试点改革,总体上来说,还是较为令人期待。

试点企业

“列队”前进

中国黄金集团旗下二级子公司中金珠宝日前发布了一则增资项目,拟募集资金总额不低于22亿元,拟募集资金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41%。据悉,本次增资混改后,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比例约占增资扩股后股比的5%。

“员工持股将在取得有关部门对具体方案的批准后实施,不参与进场交易,依场内交易最终成交价格认购,实现同股同价,员工持股平台认购价款的缴款方式依照增资协议执行。”中金珠宝方面如是表示。

而刚刚合并重组不久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旗下公司的动作更是为其增加了话题性。宝武钢铁旗下的欧冶云商日前在上海举办了首轮股权开放及员工持股签约仪式,开放28%股权,除却引入6家战略投资者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另外还有126名核心骨干员工持股。

“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骨干员工持股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他们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很难衡量。此次持股将会更好地让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北京现代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彭剑彪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机集团所属的中国电器院实施的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改革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成为国资委首批参与试点的中央企业中率先完成员工持股改革的企业。而其约30%的骨干员工参与持股,更是堪称创央企新高,具有典型意义。

此外,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子公司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中国航信全资子公司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央企子公司均有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员工持股的计划。

“谁能持股”被热议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宣布挑选10家试点员工持股企业至今,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社会各界对此形成的经验翘首以待。

“目前国有企业的薪酬总额核定方式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急需大量科研、技术及管理骨干的企业来说有很大制约。尤其是近年来,行业内专业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引进措施和激励机制更加灵活,甚至以提高待遇30%—50%的方式吸引专业骨干人才。而国企在此方面受到的政策制约较大。因此,如何调动、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难点与重点。”一位能源行业的国企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显得颇为无奈。

“毫无疑问,员工持股的推行,对于高素质人才吸引、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既有骨干人员发挥更大作用存在着较大影响。希望推行力度能够更大一点。”上述国企负责人坦言道。

资深国资专家李锦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部分国企都面临着如何有效激励骨干员工的问题,而这关系到国企改革能否有效率地推行下去。不过,在持股比例方面,相当多的国企还是过于谨慎,将员工持股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持股比例太低,对于激发广大员工积极性、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效果不太显著。

对此,一位国有企业的下属公司骨干员工对《中国企业报》记者笑称,“不管多少,给了我们就很高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目前实施员工持股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央企的子公司或孙子公司,真正涉及到集团层面的几乎没有。

资深国资专家许保利此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其操作细则也会有所差异。鉴于历史上员工持股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应操之过急。最好还是从央企的基层开始,逐步试点,稳步前进,稳妥操作。由少数行业开始,由基层开始逐步上升到顶层,根据每个公司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进,成熟一批推进一批,避免重蹈覆辙。”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