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中国招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中国招商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区长王韶华:

把招商引资放在 发展工业经济首要位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颖华

王韶华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把招商引资作为打造新型工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持续不断地抓,持之以恒地干,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已成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近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区长王韶华就甘州发展与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企业报》:请您介绍一下甘州区的基本情况。

王韶华:甘州区位于千里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于此,自古就是兵家必争、商贾必经之地。全区辖1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52万。甘州历史悠久。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张掖郡,北朝西魏改为甘州。“甘肃省”首字即源于此。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甘州生态优势独具。坐落于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全国第二大内陆河穿境而过,祁连山森林、黑河湿地、戈壁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交错更迭,绿洲沃土、湿地芦苇、林木草地、七彩丹霞、浩瀚沙漠交相辉映,是典型的绿洲城市。甘州灌溉农业发达。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设施农业达到6.6万亩、高原夏菜22万亩、优质果蔬面积36万亩,是全国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和西菜东运基地。甘州区位优势明显。在新的时空布局中,兰新铁路、连霍高速、312国道、227国道、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兰新高铁和已开工的张阿高等级公路,共同架起了航空、铁路、公路交错互补的立体交通枢纽。旅游资源丰富。张掖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在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节会活动的带动下,区内游客逐年增长,旅游业呈现井喷式持续升温,2015年接待游客4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5倍和6倍。

《中国企业报》:请您介绍一下甘州区招商引资和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情况。

王韶华:近年来,我区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植新的发展优势、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手段,作为扩大开发和聚集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立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强高效现代农业,扎实开展精准有效招商。“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项目251项,签约总投资1357亿元,落实到位资金218亿元,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1项,千万元以上项目120项,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引进项目数、签约总投资、到位资金分别增长54%、323%和471%,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张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经开区现有规划面积112.8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区把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工业经济的承载主体,投资26亿元建设通信、道路、电力、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初步形成生态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煤化工产业园“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和以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生物医药、建筑建材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至2015年底,经开区共招商入驻各类企业524户,其中引进中林集团、国电龙源等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21家,上海航天、华西能源、隆平高科等上市公司1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3.86亿元,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3%,成为我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

《中国企业报》:甘州区发展工业有哪些资源优势。

王韶华:一是水资源优势。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关键。但我区水资源充沛,境内黑河、山丹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等河流年径流总量达2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达10亿立方米,可完全满足工业发展的用水需求。二是农畜产品资源优势。甘州地处世界公认的“北纬38度”农畜产品黄金产区,是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加工最具潜力的区域,引进上马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有机食品加工产业前景广阔。三是自然资源优势。甘州冬春多风,夏秋日照时间长,全区可供开发利用风能蕴藏量200万千瓦,全年太阳能可利用天数超过280天,年日照时数为3051—3085小时,且荒滩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发展风电、光电新能源产业潜力巨大。四是矿产资源优势。甘州西北部合黎、龙首山区有较好的成矿条件,资源存量相对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尤其是甘州区北部的平山湖煤田探明储量5.3亿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