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发新动力:体制机制的全面突围
组建航发集团专攻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意味着中国将把航空发动机生产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洪鸿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由于技术门槛高,风险大,投入多,周期长,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专属研发生产此类产品。相比英、法、美、俄等发达国家,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落后。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未来20年,中国对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合计需求超过3万亿元。但目前几乎所有民航飞机的发动机都依赖进口,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打破欧美生产上的垄断已迫在眉睫。
底子薄
制约自主研发
“中国的发动机技术能力、创新水平,应该说都不尽如人意。作为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的经济体,我国在高铁、核电等许多方面都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就航空发动机特别是中高端发动机而言还严重依赖进口,在这方面曾经有过惨痛教训。”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赵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赵刚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军事工业以苏联技术援助起家,擅长逆向仿制,造成了在过去几十年解决了多个领域的“有无”问题后,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缺乏主动性的状况。
国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赛普研究院实验工厂厂长林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就技术而言,航空发动机这个“工业王冠”,应用于各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要做到“知其然”都非常困难,无法做到简单复制。甚至在没有操作手册的情况下,要将涡扇发动机正确拆解都非常困难。“连拆都拆不开,你还怎么去仿制?”林虎说。
赵刚告诉记者,实际上航空发动机不是一个最终产品,而是配套到终端产品飞机上的一个总装设备,之前的研发都是仅重视整机,不重视零配件、零附件。这也是我们非常不好的一个方面,不仅包括研发过程,也包括在市场上的应用。
赵刚说,“某款已列装的航空发动机,在2005年就已完成设计定型,经过10年仍然问题不断,只用在双发的某型号战斗机上。单发战斗机对发动机可靠性要求高,以歼10战斗机为例,直到歼10B量产,歼10系列战机都只能采用俄制AL-31FN发动机。”
赵刚表示,发动机的制造是一个精密复杂的系统工程,研发周期非常长,一两年研制不出来。它与材料学、动力学、电子控制学、结构学等很多专业领域都密切相关。在这样跨专业、跨部门、跨系统的庞大系统工程当中,不是一个专业,一个部门能解决,需要精心组织和统筹规划。
赵刚认为,除了技术因素外,科研体制也是在之前制约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以前航空发动机研发是跟随型号的,即要研制一款飞机,才会去研发一款配套的发动机。随着该型号的飞机停产,发动机也就随之下马了。
“在航空系统,考核目标是飞机能不能飞起来,能不能达到飞行的指标,没有对于发动机的具体考核。这就造成了,整个系统内都会重视总体整机设计,精力分配、资金分配甚至在人员的调配上,就不会把发动机放到首位。这是严重影响发动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体制方面的原因。”赵刚说。
国家发力
助推发动机产业发展
据记者了解,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各国军备竞赛处于白热化的时期,我国军工界对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也有清醒的认识,开始投入重金独立研发。
今年上半年,中国宣布组建航发集团,专攻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这意味着国家已把航空发动机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
工信部一位副司级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初,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项目首次写入了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将航空发动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近期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更是把航空发动机研发排在了重大项目第一位。
“中国专门把发动机从航空中独立出来,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赵刚说。他认为,重组航发集团表明了国家下决心要解决发动机研发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赵刚表示,未来10年内,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将会有巨大飞跃。国家不仅会从中央财政投入巨资,也会从地方政府及其他央企,甚至于民企当中募集资金来共同支持航发集团和相应的发动机零配件公司。同时采取社会和国内外采购的办法完善零配件供应体系。这表明我国将会解决之前的体制问题,同时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成共同体完成自主研发。
赵刚认为,这只是从体制上解决的第一步,是否能做好航空发动机要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和战略目标。不仅仅是发动机技术需要创新,在产业的组织、企业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有创新举措。攻克技术难关不能完全指望航发集团本身,要以其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甚至是全球的资源来推动自主创新。
而在林虎看来,随着国家将发动机研发上升到国家战略,现阶段在科研创新上并不缺少人才和资金,中国2—3年内在批量制造高性能喷气发动机方面将取得突破,主要航空发动机型号体系有望在5年内超越俄罗斯,但对于制造可靠的顶级航空发动机,则还需要5年到10年。一旦中国迈上这一台阶,将会促成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强势崛起。
“再过五年,人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多种型号航空发动机就像近几年中国高端技术武器一样井喷般频繁面世。”林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