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特色小镇年代·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特色小镇年代·大势
 

2016年8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小镇:中国经济梦回乡村

80年代中期乡镇曾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亮点,30年后当中国经济活力或再次因乡镇而起,其内在规律引人深思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洪鸿

青瓷小镇、无人机小镇、美妆小镇、蓝莓小镇、玫瑰小镇……

浙江、贵州、河北、北京……

“特色小镇”,在经历了一个夏天之后,火热起来。两年来的城镇化建设也因此展现出一个新的局面。

7月1日,住建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发出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对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始作俑者是浙江省

什么是特色小镇?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炎兵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国“特色小镇”的概念最初由浙江省提出具体定义并付诸实践,是浙江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浙江省根据特色小镇的成功建设案例,系统阐释了特色小镇的定义:“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数据显示,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实际上,在当前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推进的过程中,都体现出特色小镇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和经济提质增效具有特殊的意义。比如在山东,200个示范镇2012—2015年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达23.96%、15.59%,远超过同期全省增长幅度。在陕西,重点示范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88.8%增加到2015年的95.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建设之前的7064元上升到2015年的1137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GDP达10053亿元,成为国内第10个万亿级城市。在众多支撑杭州发展的引擎中,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跨贸小镇等特色小镇作为杭州市创业创新的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5年,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的新入驻企业达3207家。

改革开放以来至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小城镇一度迅速发展,那时也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就在这批企业中就有后来知名的万向集团、正泰集团、红豆集团、华西村等,乡镇因而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亮点。30年后当中国经济活力再次因乡镇而起时,其内在规律引人深思。

2002年以后人口快速向大中城市集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自我修正和回归。“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这一战略任务,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的新课题。

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特色小镇建设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彰显特色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司长张学勤在接受采访时认为。

“特色小镇的培育要坚持四大原则:产业有优势、风貌有特色、发展有成效、动力有保障。”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方明认为,从浙江省的经验来看,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上应力求“特而强”而非“大而全”,每一个特色小镇都应有一个主攻产业方向;同时在建设形态上应力求“精而美”而非“大而广”。他还强调,特色小镇应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的新热土,要让特色小镇在提升社会投资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陈炎兵看来,特色小镇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是推进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副司长王旭东也指出,目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6%,其中60%人口住在城市,40%住在小城镇,但这40%的人口还未完全达到城镇化的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均未达到真正城镇(市)的水平,因此特色小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小城镇目前人均年消费支出为8000元至10000元,对拉动内需潜力巨大,同时也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转移具有重大作用。目前,从先进地区的实践看,特色小镇建设既加快了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又大大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既创造了有效供给,又拉动了城乡需求;既促进了一产、二产发展,又带动了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张学勤也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必须紧紧依托当地“特而强”的产业这一核心要素,以富有特色和潜力的产业作为谋划发展的基石和起点,依托自身战略新兴优势产业,以及酿酒、中药、石雕、陶瓷、皮毛等历史传统产业来发展。

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

目前,随着国家对扶持特色小镇优惠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特色小镇蓬勃发展。对此,有专家指出,特色小镇发展千万不能做成“一刀切”,必须符合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特色小镇一定要有特色。特色包括产业和文化,没有特色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特色具有唯一性,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不可替代的优势。

乔润令认为,特色小镇关键是要小,高大上、大而全不是特色小镇。“小鸟依人”、“小巧玲珑”是特色小镇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有些地方习惯于一搞就是搞一个大城市,要追求多少GDP、多少人口,那就完全搞错了。建设特色小镇,我们要的是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是从外延向内涵的转变。我们做的是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小镇是集约发展的概念。特色小镇的目标,是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特色小镇的整个开发过程,从起步的时候就要讲求“融合”。一个规划、一张图、一张表,就干到底,这是非常重要的。

方明也认为:“特色小镇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还要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文化元素植入小镇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不是简单相加,生搬硬拼。”

在陈炎兵看来,文化是小镇独具特色的灵魂。要挖掘每个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核”,将文化基因植入当地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进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让特色小镇传承历史文化,承载现实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简而言之,特色小镇绝不应当是对国内外典型的照抄照搬,而应是具有“独特气质、文化内涵”并集“产、城、人、文”于一体的复合载体。这就要求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舍近求远、崇洋媚外,没有产业基础生搬硬套;二是选择性“失明”,以为当地无特色可寻。对于特色要因地制宜,发挥地方固有的优势,要突出个性,诸如山水风光、风俗人情、土特产品、独特经济、个性产业、人文历史等,皆可成为小镇的特色。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