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6年8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0年落地? 房地产税这只抬起的靴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钟文

7月23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成都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税收高级别研讨会上表示,要义无反顾地推动房地产税制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近日央视网做的一份调查显示,逾五成人表示有很大影响。此外,有26.01%的受访者相信房地产税一定程度可以抑制房价。

“房产税落地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多位接受采访的人士均给了《中国企业报》记者这样的答案。但业内人士认为,房产税短期内不具备落地条件,预计要到2020年。

影响房地产去库存

房地产税一旦开征,将对过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投资性需求形成极大的抑制。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记者表示,由于房地产税是对存量房进行征税,因此它落地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房地产投机,并倒逼一些存量房流入市场,让房价有所下挫。对投资客有一定的打击、对整个楼市健康稳定发展有益是其最大的两个意义。

“房产税的出台对房地产市场会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去库存压力会增大。”浙江某县级市房开老板程健伟(化名)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按照上海、重庆等地的房产税试点,家庭每个人成员60平方米后超过的部分都应该缴税,如果再购置100平方米意味着需要每年缴税4000多元,这会打击购房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而影响去库存。

程健伟告诉记者,以他们市为例,80多万人的小城市,目前还有30000多套存量,这还不包括正在规划或者已经购地准备建房的数据。他说,他们市里已有多家房地产公司已经破产倒闭或者正在走法律程序。他对记者坦言,现在他们公司的房子,每卖出一平方米就要亏2000多元,但还是销售不出去,主要是因为县城的房子基本上还是本地人买。“老百姓手里压着300—500亿元的房产,怎么去拉动消费?”程健伟显得颇为无奈地说,老百姓哪还有什么钱去投资房产。

房产税与去库存的政策相互矛盾。程健伟对记者表示,一方面各地不断出政策去库存,一方面面临着房产税出台打压房地产市场。他说,实际上大城市本身就不存在去库存,像北京,这几年房价一直是高歌猛进,还需要去库存吗?真正难的就是他们这样的小城市,三四线城市。他忧心忡忡地说,买房已不易,还要再缴税,如果房地产个税真的开征,巨大的楼市库存消化起来就会难上加难, 倒闭的房产公司会更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也指出,房地产税作为一种地方税,在走完立法程序之后,可以选择先后实施,分城实施。在一些房地产市场过热的一二线城市,可以选择先行实施。

难以找到别国借鉴

事实上,房产税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早在2003年提出物业税,实际上就是后来的房产税,并开始在上海和重庆进行试点。2013年,正式提出了“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步伐”。但时间过去了三年,房产税至今并没有出台。

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郝如玉透露:“房产税立法仍在起草过程中,进展较少。”

宋清辉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因为中国国情原因,房地产税等政策不会很快见效。此外,因为房地产税牵涉利益甚众,必然会经历各种利益的博弈,他预计政策要在2020年左右才会出来。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指出,目前中国三四线城市正在艰难去库存的过程中,全面推广征收房地产税阶段可能需要3—4年时间。因此,官方涉房政策不会轻易冒险。

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甚至曾经表示,“中国的房地产税是土地国有制下对私人住宅征收的财产税,这在国际上难以找到借鉴先例。”

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对记者表示,对于房地产税立法的进展表示不乐观。他认为,“我们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推出这项政策,事实证明,一个税种的推出如果过于仓促,在执行中会有很多后续问题不好解决。房地产税宁可晚一点出台,也不能出原则性的、颠覆性错误。”

住在杭州网首席评论员丁建刚认为,房地产税在起草过程中,实际上是对现行税制以及有关的收费体系的再设计,因为围绕着房地产的税收有很多,还有附加在土地上的各种各样数不清名目的一些费用,都和房地产税有关。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过程。”他认为,如果中国现行的房地产开发和土地出让模式不变的话,房地产税的立法和征收,很可能是遥遥无期的。

“早晚都会出台的。”程健伟告诉记者,房地产税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这几年房地产形势不好,很多地方政府都举债过日子,像他们的城市政府负债高达数百亿元,没有房地产税,地方政府日子会很难过。通过征收房产税,等于帮地方政府获得了一张长期“粮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